-
您的位置:
- > 西湖印象
您的位置: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一见这副春联,中国人就都知道:要过年了。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说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年”字,那是刻成一个人弯着背,肩负沉甸甸的穗禾形状的象形文字。可见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把“年”和作物收成联系在了一起。《穀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说文解字》释“年”字,也说:“谷熟也。”如今人们常说“年成”、“年景”,还是把“年”和收成联系在一起。说白了,庄稼熟了,年也快到了,如此而已。农业社会里的人们大概就是用这个办法来记住“年”的。
传统社会里的人们说过年,当然指的是农历的年节。农历一用就用了2000多年,辛亥革命以后改用公历,习惯上便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又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于是中国人每年都要过两个年。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似乎都有些恋旧,往往是过春节要热闹些,而元旦则相对简单得多,这已经成了一种惯例。不过要是和老人们记忆中的过年相比,如今的春节也已经简单多了。
西湖边上的人们当年又是怎么过年的呢?说来话长。当年的许多风俗,其实和全国各地也都有些大同小异,我们在这里就一概省去不说,单说灵隐烧头香、净慈听钟声和吃腊八粥这三件事吧。
灵隐寺位于西湖灵隐山麓,为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人称“东南第一山”,创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了。据说五代时曾有僧侣3000多人,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当年善男信女到灵隐寺烧香祈祷,一年四季,络绎不绝。不过民间俗信,又以为烧香要烧得早,越早,表示心越虔诚。俞平伯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这种风俗,“自然在进香者的心中,香烧得早,便越恭敬,得福越多。这所谓‘烧头香’。他们默念以下的方式:得福的多少和烧香的早晚成正比例。得福不嫌多,故烧香不怕早”。
年初一是一年当中的头一天,在这一天的一清早去烧香,自然也就可以称得上是这一年当中最早的了。为了争做最早的烧香人,大家暗暗较劲,索性在大年三十夜里就赶到庙里去,在那里等天亮,俗称“宿山守岁”。单等子时一过,人们便喜气洋洋地点起新年里的第一支香烛,称之为“烧头香”,用来表示对神佛的虔诚。久而久之,在西湖边上便形成了大年初一到灵隐寺去烧头香的习俗。据统计,1990年春节到灵隐烧头香的人竟达10万人之多。
不过烧香的人要是超过了限度,寺庙毕竟是会受不了的。为了保护寺庙安全,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关方面后来又作出了一些规定,西湖边上灵隐寺等几个大的寺观,大年三十夜里都不对外开放,但白天照常开放,并且对进寺庙的人数也作出一定的控制。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之一,至迟在南宋就已经闻名遐迩了。《西湖志》载:
南屏山在净慈寺右,兴教寺之后,正对苏堤。寺钟初动,山谷皆应,逾时乃息,盖兹山隆起,内多空穴,故传声悠远,响入云霄,致是发人深省也。
佛教历来重视钟声,《百丈清规》中就提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净慈寺的钟楼又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独特的魅力,格外受人重视。历史上,钟楼屡毁屡建,最近一次重建是在1985年,铜钟高3米,口径2.3米,重达40吨以上,由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捐助铸造。钟体内外镌刻《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68000余字。
铭文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写:“相叩以义,相应以心,无情说法,眠处闻声;此岸彼岸,小鸣大鸣,千秋万世,相承和平。”新钟以“蒲牢雕龙”为纽,八瓣莲花为唇,每瓣铸有一个撞钟点。除重大法事及节日之外,每天凌晨四时和晚上八时,都要撞钟一百零八响。
关于为什么要撞钟一百零八响,据说有两种解释。一说,一百零八响代表一年中十二年月、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取年年如意、岁岁平安、大吉大利之意。又一说,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鸣一百零八声,正是在祈愿人们能够清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迎来吉祥幸福。
正因为净慈钟声有着如此美好的祝愿,所以历来深受海内外瞩目。每年除夕之夜,总有大量宗教界人士和旅游爱好者会兴致勃勃地赶到净慈寺,参加在钟楼前举行的撞钟除旧迎新活动。
吃腊八粥,也是值得一提的。说的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吃的一种粥,除了米之外,还要放进去各种各样的杂粮、干果,混杂着一起煮烂。因为习俗规定总是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吃,而这一天古称“腊八”,所以这粥也就称之为“腊八粥”。
大概在南宋的时候,杭州人就盛行吃“腊八粥”了。《武林旧事》卷三称:“(腊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梦粱录》卷六“十二月”中也说:“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从此之后,便盛传不衰。清末吴存楷作《江乡节物诗》,又一次提到腊八粥,诗前小序称:“亦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家者亦为之矣。”诗云:“双弓学得僧厨法,瓦钵分盛和蔗胎。莫笑今年榛栗少,记曾画粥断斋来。”时至今日,杭州的一些寺庙里依旧保持着这个传统,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总要烧上几大锅腊八粥,施舍给大家吃,甚至还允许人们带一些回去给家人品尝呢。有的人家,索性在自己家里烧上一大锅,让大伙儿吃个痛快。
说起腊八粥的由来,可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腊”,原本是上古时代的一种祭礼。那时候的人们在冬月将尽之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祈福求寿,避灾祛祟,这就是“猎祭”。古代“猎”字和“腊”字相通,“猎祭”便又叫做“腊祭”。又把十二月称为“腊月”,把十二月八日称为“腊日”。从先秦起,腊日也就是年节,不过并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而是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到了南北朝时候,才固定为十二月初八,《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说明当时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是把它看作除旧迎新的关键时刻的。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吃这样一种粥,据说也有好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游历印度的名山大川,以探究人生哲理。一次,他又饥又饿,酷热难熬,昏倒在地,是一位牧女用自己的午饭救了他。这午饭是用牛马等乳汁和米粟煮在一起而成的粥,称为“乳糜”。释迦牟尼吃了之后,恢复了体力,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每逢这一天,佛寺僧众都要诵经演法,取香谷和各种果实煮粥,以示纪念。佛门又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都应该供养,所以总是将腊八粥广为施舍。后来民间竞起仿效,渐成风俗。
清人顾禄《清嘉录》称:“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唐人李福《腊八粥》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因为腊八粥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所以受到佛教界的普遍重视,甚至以为这是一种药。《释氏稽古略》卷三载五代齐己《粥疏》,就给了它高度评价:“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
另一种说法,则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据说朱元璋年轻时放牛为生,饥饿难捱,掘鼠洞掘出不少五谷杂粮,熬粥充饥。后来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在腊八这一天忽然想起了当年吃的这种粥,让御厨照样做了送上去,果然别有风味,于是赐名“腊八粥”,传遍了天下。
还有一种说法也挺有趣的,据说就记载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赤豆”条,说是当年怒触不周山的那个共工氏有七个不肖之子,死后做了疫鬼,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却偏偏害怕赤豆,所以人们相传在腊八日要做赤豆粥,用来打鬼。说是赤豆粥,其实要放进去好多东西。通常先是将赤豆、白云豆、绿豆、大麦等洗净,放水煮半熟,再放入大米、小米、黄米,高粱等,先用旺火,再用温火,把粥炖熟。吃时加糖,或拌以煮熟的红枣、栗子,还有在粥里放莲子、薏米、菱角米、白果、桂圆的,那就愈发讲究了。据说当年吃“腊八粥”还有一种仪式,先是打鬼,然后再吃粥。久而久之,大家心照不宣,觉得这个打鬼的仪式似乎有点玄乎,不做也罢,就一门心思吃起粥来。
吃腊八粥的说法很不一致,我们似乎也不必去强求一致。说到底这也只不过是人们对于风俗的一种解释罢了。总之,腊八粥是人民大众的一种集体创造,起初它可能还没这么好吃,放进去煮的花色品种也没这么多,后来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你加一点,他添一点,就愈发精彩起来。清代《燕京岁时记》里也提到了“腊八粥”的煮法,那就更加复杂而别致。如今的年轻人只知道八宝粥,都不知道它起初叫“七宝粥”,又叫“腊八粥”,还有这么许多讲究。如今知道了这些典故,再吃起来恐怕就格外有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