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 西湖印象
您的位置:
钟翠亭,在三茅观南磴道之上,明万历间,司礼孙隆建,董其昌书额,久圮。2008年重建,亭为六角形杉木坡顶亭。
孙隆是直隶三河人,十八岁时入宫,升任文书房太监,司礼监太监,两次奉命钦差苏杭等府提督织造并兼任苏松常镇四府税监,得万历帝宠信。
《西湖志篡》:鍾翠亭,在三茅觀南磴道之上,明萬曆間,司禮孫隆建。
匾额:鍾翠亭(2008年建)
落款:來一石
万历四年(1576),孙隆47岁时,受命担任苏杭织造。万历十四年(1586),孙隆两次奏请节约开支,并把因下雨而变色的丝织品照旧进贡,获得了万历帝的同意,减轻了民间负担。
孙隆花费了大量钱财修复西湖周边的道路、寺庙、景观。与他同时代的袁枚评价:“此公(孙隆)大是西湖功德主。自昭庆、天竺、净慈、龙井及山中庵院之属,所施不下数十万。余谓白、苏二公,西湖开山古佛,此公异日迦蓝也。腐儒,几败乃公事!可厌!可厌!”批判了空谈的读书人,并将孙隆与白居易和苏轼相提并论。
孙隆对净慈寺修缮甚多。《南屏净慈寺志》称:“先是司礼孙公隆,乐施有名,偶与师(性莲)语,笑谑投机,竟忘贵倨,每称莲,禅六宗洞达人也,因许新寺。”孙隆还为净慈寺、灵隐寺等争取了皇家恩赐的宝物。万历十七年(1589年)皇太后恩赐灵隐寺、净慈寺观音大士像,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万历帝御赐净慈寺新印《大藏经》。
孙隆对地方官员以礼相待,周旋委曲,谦抑谨恭,为人称道。万历戊子十六年(1588年),杭州大荒,孙隆出资买米,让净慈寺主持请好善而有力者数十人,每天煮大锅粥施舍,从农历六月开始直到八月,一半的饥民得以存活。
孙隆办了大量好事而不扰民,杭州士民在孤山上为孙隆建了一座生祠。入清后,孙公祠成了佛庵,孙隆塑像置于佛龛之后,再也不能一见湖光山色,张岱为之郁闷不已:“孙太监以数十万金钱装塑西湖,其功不在苏学士之下,乃使其遗像不得一见湖光山色,幽囚面壁,见之大为鲠闷。”
孙隆爱好文学艺术,刊印书籍,鉴赏名画,并有诗作传世。
邊款:鍾翠亭在三茅觀南磴道之上
甲辰冬沈立新刻
抱柱对:一澗落花春水漫;數峰殘照野雲間。
落款:徐利明書
联文源于清代诗人赵以文诗《桃花岭梦归吴山自钟翠亭过半月池访居云处士得一涧落花春水漫数峰残照野云间之句醒而足之》:
故人何处掩柴关,只在松阴鸟语间。
一涧落花春水漫,数峰残照野云间。
偶耕已负林中叟,识路空怜梦里山。
握手他时成一笑,萧萧相对鬓毛斑。
钟翠亭南数步即三茅观,原名三茅堂,是符箓派道教的著名的圣地,祀三茅真君。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因东都旧名,赐额曰宁寿观,全称三茅宁寿观。
三茅是指秦汉时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
此观是时极为显赫,宋高宗曾赐以唐钟、宋鼎,禇遂良书小字《阴符经》,加上后又入藏的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七宝数珠、轩辕镜,为观中七宝,一时连山也以“七宝”名之。并于观后筑“十二瑶台”,遍植桃花,春时郊祭,时有“瑶台万玉”之称,为吴山八景之一。元明时,观内辟有书馆,于谦少年时曾读书于此。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少好学,有神童之名。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宣德初年授山西道御史。宣德二年(1428)出按江西,昭雪冤案,惩治贪官,一时豪强敛迹。曾破格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致力于农田水利,赈灾救荒,深得民心。
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蒙古瓦剌部入侵,英宗轻率北征,致使50万大军全数覆没,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时于谦力抗南迁之议,主张积极守战。针对瓦剌利用英宗作为要挟的阴谋,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临危授命,率22万大军,列阵于九门之外,在西直门与瓦剌军激战五日五夜,击溃瓦剌,成功地保卫京城。
景泰元年(1450),瓦剌乞和,送回英宗。景泰八年(1457),发生了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以谋反罪杀于谦。次年归葬三台山。成化二年(1466)诏复原职。弘治二年(1489)诏立祠墓侧。
明清两代有识见官员、学者历来把于谦与岳飞并列,他们认识到于谦的功绩,大大超过人们所能理解的程度。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是整个明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他使明王朝免于重蹈宋金南北对峙的覆辙,最终消除了蒙古部落对内地的威胁,巩固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于谦少年时曾寄读于三茅观。故后世在城隍庙前一带尚有“于街”的地名,即于谦上学所走过的路。
尚書省牒摩崖,在三茅观西南,石灰岩,高45厘米,寛90厘米。
释文:宋紹興二十年,尚書省奉敕賜額臨安府七寶山三茅堂。
尚書省牒:牒奉敕宜賜寧壽觀為額牒至准敕故牒。紹興二十年六月日牒。簽書樞院事兼參知政事巫(押),參知政事余(押),太師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押)。明嘉靖十八年(1539),右布政劉儲秀重扁。
吴山第一峰摩崖,在三茅观西南,石灰岩,高251厘米,寛998厘米。
释文:天啟元年秋九月(上款),吴山第一峰(主题字径50厘米),晉江蘇茂相立(落款)。
苏茂相(1566-1630年),字宏家,号石水。泉州晋江人,御史苏士润侄。万历辛卯二十年(1592)联第进士,时年方二十六,授户部主事。
《武林石刻记》《武林访碑录》:苏茂相吴山三茅观遗址旁的“吴山第一峰”五大字,传为朱熹所题久矣,然而,据清代黄易《武林访碑录》所载,其落款为“天启元年秋九月,晋江苏茂相立”,今落款尚存“天”“晋”“相立”等残字。
吴山是西湖群山之中唯一一座嵌入市区的山。它由宝莲、瑞石、七宝、云居等小山绵延而成,山高均不超百米,是西湖南山山脉的东起点,故有“吴山第一峰”之称。
不甚经眼之钟翠亭,广袤不得方丈,却蘊含了嘎許多故事,西湖之亭的身上纯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