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西湖缘 - 白苏以后贤郡守

2025-03-12 14:03:06 0

编者按: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根是名湖,魂在名人。通过名人与名湖的历史渊源,我们探索西湖文脉,钩沉西湖故事。“走近西湖”公众号推出《古今名人西湖缘》系列。我们一起看历史古今,品文化余韵。



文字 | 钱钧

推荐单位 | 西湖学研究会文化旅游分会


杭州西湖有三条堤,苏堤、白堤、杨公堤。明代文人田汝成曾说,“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又说,“白乐天之后,二百岁而得子瞻。子瞻之后,四百岁而得温甫。” 这个温甫,就是被后人称赞为“白苏以后贤郡守”的杨孟瑛。

杨孟瑛来杭州上任,是在明朝弘治年间。他的情况,与苏轼有两点类似,一是都来自巴蜀,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杨孟瑛是重庆丰都人。二是他们两人都是两次到杭赴任。


杨孟瑛第一次来杭州任知府是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第二次是相距7年后,明正德四年(1509年),再次担任杭州知府。

杨孟瑛再次到杭州上任后,迫不及待,微服私访,考察民情,走出府衙,踏勘西湖。夕阳在西湖上空涂抹着最后的余晖,江南初秋的黄昏是那样的肃杀。杨孟瑛漫步于西湖边,望着被富豪蚕食侵占的湖面,心情十分沉重,想起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

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
待他享尽功名后,只见湖光不见笆。

他看到苏堤以西,“高者为田,低者为荡,阡陌纵横,尽为桑田”,苏堤以东,萦流若带,六桥之下,水流如线,苏堤之上,更是残花败柳,一片荒芜景象。

除了自然因素外,西湖淤塞还有一些人为的原因。明初,官府把傍湖的水面划给了豪门巨富,这些富家在湖面上大搞“违章建筑”,他们编篱筑埂,种植菱藕,占湖为田,填湖筑屋,把个好端端的一个西湖阉割得支离破碎。

眼见这湖山破碎的西湖景象,杨孟瑛再也坐不住了。回到府中,直奔书房,写下奏章《开湖条议》,力陈西湖占塞的诸多弊害,阐明了五条理由,请求朝廷准奏,允其疏浚将被富豪吞没的西湖。

杨孟瑛决心仿效白苏,意志非常坚决,然而愿望虽好,但是困难很大。要知道疏浚西湖,白居易、苏东坡等人也费尽了心思,唐朝白居易那时还用不着写奏折,自主范围较大。到了宋朝,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操作程序已经十分复杂了,首先要打报告造预算,然后经皇上太后审批同意,方可行事。

那么杨孟瑛从上书朝廷,到正式立项开工,究竟化了多少时间呢?

明正德三年(1508)年初,在杨孟瑛的一再坚持和不断奏请下,足足等了五年的时间,这时候皇帝也换了明武宗朱厚照。杨孟瑛终于等来了朝廷准奏的批文。某天,杭州城的老百姓发现官府贴出了一个告示,标题是《浚湖复勘谕民文》,明确告知百姓,官府将要疏浚西湖了。

杨孟瑛没有拖延,2月2日,他下令占湖为田,筑屋建园的富豪迁屋平田,一边指挥民工进入湖区开工。工程历时152天,耗银23067两,清田3481亩。到9月12日,西湖湖西一带清波荡漾、繁花似锦,呈现出一番“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景象。

事后,杨孟瑛把挖出来的西湖淤泥一部分补充苏堤,使堤增高二丈,堤面增阔到五丈三尺,并沿堤种植桃柳,恢复了苏堤旧时的面貌。

其余大部分淤泥则被堆在湖西山麓边,筑成一条长堤。堤上筑六桥,分别命名为: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被人们称为里六桥,与外六桥合称“西湖十二桥”。

西湖疏浚了,但豪强的既得利益受到冲击,加上正德四年浙江遭灾,杭州府库空虚,杨孟瑛耗费公款,就被问责。这些人以“开浚无功,靡费官帑”的罪名,把杨孟瑛告到朝廷,御史胡文璧参劾他开浚西湖,浪费官帑二万三千余两。

于是杨孟瑛丢了乌纱帽,被罢官回家。回到家乡后,杨孟瑛将父亲的私塾创办为平山书院(后更名为五云书院),教导乡里的孩子读书,并先后培养出了7名进士。
杨孟瑛疏浚西湖,是对西湖的一次挽救,如果没有这次大规模的疏浚,西湖很可能已经湮没。明朝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来到西湖,见了治理后山明水秀的西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为西湖诗词增添了异国篇章: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