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成名背后的功臣|戚英杰 陈丹恬

2025-03-12 14:37:36 3
西湖龙井成名背后的功臣

文字 | 戚英杰 陈丹恬

杭州西湖龙井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更被誉为“绿茶皇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也是深受外国友人青睐的中国名茶代表。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成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位位名人的认可下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引言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毫不意外地出现在其中。在此之前西湖龙井的盛名便有许多见证。2005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10家权威机构联合授予杭州市“中国茶都”称号。2008年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正式入驻上海世博会;2011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组委会组织评选产生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西湖龙井茶位列第一。西湖龙井茶和茶文化史迹为世界遗产申遗提供了自然文化的支撑。承载着中国茶禅文化传统的龙井茶园,是茶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2014年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西湖龙井是可以与杭州西湖齐名的“金名片”,西湖龙井脱胎于西湖的山水人文之中,西湖的人文荟萃成就了西湖,也成就了西湖龙井的盛名。



西湖龙井名人

(一)唐代名人

陆羽(约733—804),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被尊为“茶圣”。所著《茶经》是世界第一本茶叶专著,最早记载了西湖茶文化。《茶经·八之出》(图1)中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这两处种植茶树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在目前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之中。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修筑白堤。白居易自誉是善于鉴茶识水的“别茶人”,他不但能烹善饮,而且种过茶:“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此外,他对茶叶的采制也是个内行人。在杭州任内,他留恋杭州的湖光山色,又醉迷杭州的香茗甘泉,常邀文人诗僧吟咏品饮。一则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煮茶结为诗伴茶友的佳话,早已流传一千多年了。宋代《舆地志》中也有记载:“灵隐山有白少傅煮茗井。”此井至今犹存。白居易离开杭州后仍留恋难忘,有诗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其中该是包括了西湖的茶与泉。


(二)宋代名人

到宋代,西湖龙井茶园规模,逐渐初具雏形。据《西湖志》:“龙井有二,风篁岭前称里龙井,俗称下龙井;过岭为外龙井,俗称老龙井。”


据史书考证在潜说友绘制的《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图2)中就有“龙井”的标识中记载。前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称,杭州的茶文化是活着的历史文脉,是行走着的生命之旅。龙井茶是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与杭州的名山、名寺、名湖、名泉融为一体,是杭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奢侈品和自豪来源。杭州是南宋的都城,也是两宋时代名人流连之处,许多名人都在杭州感受西湖茶乃至是“龙井茶”。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皇祐元年(1049)调知杭州,时年已60岁了。范仲淹是爱茶之人,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和章眠从事斗茶歌》,写于杭州建德梅城(今杭州淳安)。“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把两人当时斗茶的场面活现于字里行间。但这并不是范仲淹与杭州茶的第一次缘分,早在之前他就多次来到杭州与好友们相会品茶,其中一位便是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隐逸诗人)。林逋本人或许在千年历史中不算出名,但是他的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谓是千古佳句,四十余岁后隐居于杭州,结庐孤山,留下了“梅妻鹤子”的典故。这段典故的记录者之一便是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梦溪笔谈·官政二》中《宋代茶法》记载宋代茶法内容。沈括更有《尝茶》一诗,其中写道:“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他的诗、词、书、画、赋,几乎样样都被称古今冠绝: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或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开湖州画派,与表兄文同并称“苏文”;他的赋独冠一时,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两度为官杭州,政声显赫,至今仍游人如织的“苏堤春晓”,便是他留给杭州西湖的无人可与之媲美的清词丽句。“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恰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选自《白云茶》),是苏轼对于当时西湖茶的描述,既写出了西湖新茶的鲜嫩,也点出了茶的采摘时节。


据说,苏东坡是在杭州任通判时初识辩才的。当时辩才为上天竺寺住持,苏东坡经常去拜访他,走的是狮子峰与上天竺间的“梯子岭”。由此之故,“梯子岭”后来被改名为“苏子岭”。


苏东坡再度出任杭州知州时,辩才已归养老龙井寿圣院。苏东坡经常前去拜访、陪侍,近乎半师半友。辩才送客有个规矩,沿风篁岭下来不过虎溪,对苏东坡也无例外。但有一次他与苏东坡边走边谈,谈得过于投机,竟把规矩忘了,待左右惊呼“已过虎溪”时,已然过了虎溪多步。辩才一看,大笑三声,吟诗两句,说“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哈哈而别。这“虎溪三笑”,也就成了苏、辩两人交往的一段佳话。后来辩才还在老龙井旁建亭,以示纪念。后人称它为“过溪亭”(图5),也称“二老亭”,并把辩才送苏东坡过溪经过的归隐桥,称之为“二老桥”。


辩才禅师,俗名徐无象,浙江临安於潜人。少年出家,法名元净。龙井山一带“山川胜概,一时显露”,且名士交往频繁,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著名禅师辩才退居龙井山一带,对于山水景观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我将老于是”,可知其因龙井山一带泉水清冽,环境幽邃而退居于龙井山寿圣院,而“众山环绕,景象会合,断崖泓澄,神物攸宅,龙井岩也”,更是直接表明此地风景灵萃之韵,故宋元丰二年(1079),“始鼎新栋宇及游览之所,有过溪亭、德威亭、归隐桥……潮音堂、涤心沼、狮子峰、萨埵石,山川胜概,一时呈露”。在狮峰山一带种植茶树,龙井距离寿圣院约百米,大旱不涸,古人认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由此称其为龙井,泉水上方“老龙井”三个字,为苏东坡手笔。


辩才法师从天竺法喜寺退居龙井寿圣院,并在狮子峰上栽种茶叶,种植出了被后世称为西湖龙井茶的前生。寿圣院,是辩才大和尚的养老院,据说由吴越王的报国看经院修葺改名而成,苏东坡为之题写院额。赵抃归养杭州后,也到寿圣院与辩才一起养老。


元丰七年(1084),时任杭州太守的赵抃,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辩才。辩才特地陪他在龙泓亭(即龙井亭)品茶观景。赵抃为此感激万千,并作诗:“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茶。”辩才和诗:“南极星临释子家,杳然十里祝春华。公子自称增仙箓,几度龙泓咏贡茶。”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是一代大名鼎鼎的能官廉吏,衢州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人称“铁面御史”,权贪佞墨无不惧之。赵抃知越州时,曾大力救荒,有“造福一方”政绩。赵抃也有诗名,能作散曲。他有一首《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越芽远寄入都时,酬倡珍夸互见诗。紫玉丛中观雨脚,翠峰顶上摘云旗。啜多思爽都忘寐,吟苦更长了不知。想到明年公进用,卧龙春色自迟迟。”茶发诗情,赵抃吟诗已离不开茶了。他与辩才年龄相仿,比苏东坡要大近三十岁。他也出知过杭州,与辩才交往甚深。他与辩才俩同苏东坡、苏辙、秦观、参寥子,可以说是“忘年交”。


北宋元祐八年(1093),辩才圆寂于龙井寿圣院,弟子为他在寿圣院旁的山坡上,建立辩才墓塔,以便后人参谒。北宋散文家、官拜尚书右丞相的苏东坡之弟苏辙,作墓志铭。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也是诗文大家,能书善画,尤擅史论、政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虽未在杭州有过任职,但因苏东坡的关系,与辩才、参寥子、赵抃、秦观等都过从甚密,因而也与杭州关系密切。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秦观小苏轼十二岁,词宗一代,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苏东坡称赞其有“屈、宋之才”,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被认为李煜后“婉约派”第一词家。他出任过杭州通判,时间虽不长,但除了诗名,也有政名。其著作《淮海集》中记载着《龙井题名记》和《游龙井记》,《游龙井记》中写道:“龙井旧名龙泓。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书写有《龙井山方圆庵记》,作于1083年,因辩才禅师道行高深,德道双馨,故时有贤达名流造访问道话禅。鹿门居士米芾游宦杭州,任为观察推官,虽年过而立却书名已盛。时南山慧曰峰守一和尚以其作《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过从索字,米芾拜读“爱之,因书二,同时又书秦少游撰《龙井记》,是为米书龙井双记。文章介绍了杭州龙井山方圆庵,乃北宋驻锡寿圣院高僧辩才退休后的隐居处所。其中更有辩才禅师和守一法师在方圆庵中就此建筑规制来论方与圆之法”。


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1026年和1033年曾两度到杭州任知州,从知名度而言,他没有苏轼有名,但他对杭州的贡献也不小。毛泽东同志赞评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北宋时期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的一名清官”。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号召“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


在《咸淳临安志》中记载,胡则“守杭”时“有惠政”,“独无潮患”。钱塘江通海,杭州常常受江潮侵袭之苦,但胡则“守杭”时安然无恙。吴自牧的《梦粱录》则把胡则神化了:“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两曾尹杭,有惠政,在郡无江潮之患。”胡则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历仕太宗、仁宗、真宗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以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著称于时,政绩卓然,政名远播,在当朝就得到许多赞颂,同时也受到许多攻讦。但正如范仲淹所说,“出处三朝,始终一德”,胡则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始终不变。他曾两知杭州。其实在“独”“神”二字后面,可以想见胡则的“有惠政”,包含着多少别人所不曾有或未曾有的“造福”当地百姓的努力和艰辛。其实,胡则对婺州、杭州乃至有宋一代,更大的功绩,好像还不是他的“造福一方”的实干,而在于他对“国之根基”儒学的道脉传承。他是大宋“婺州登进士”第一人。而当时的情况是,“钱氏为国百年……吴越间儒风几息”,而恰恰是胡则,据说他还是在学做过手艺之后,毅然“购经史,属文辞”,把被吴越王丢掉“几息”的正统国学重新捡拾起来。他十年寒窗,刻苦用功,一举“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的这一“中举”,意义非凡,对当时的婺州、两浙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典范作用。难怪范仲淹把胡则视为吴越“接续儒风”之人,吴邃、陈宗仁等人也都把胡则视作“婺州一带儒风得以荣昌的关键人物”。而胡则对振兴儒道也确实一直念兹在兹。他再知杭州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大事,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国学殿堂,振兴国学教育。他请范仲淹代写的奏折《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所关注关心的,就是这一教育大事。


北宋时期士大夫文化、禅宗文化使得龙井一带名气大增,如《咸淳临安志》所述:“二苏、赵、秦诸贤皆与辩才为放外交,名章大篇,照映泉石,龙井古荒刹由是振显,非以其人乎”,这些著名文人在龙井及其周边的交游,对茶的品鉴为西湖龙井茶后续的盛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元明发展

元代张伯雨在《春日游南山约》中讲道:“岂沙门不得称高士,而浊醪亦足名贤人?追觞咏之风流,成谈笑之故事。”直接表明了该地因文而名,而元代虞集在《次邓文原游龙井》中提到龙井产茶,且以地名为茶名,茶与景在名字上互为渗透,龙井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茶叶本身,更是涵盖龙井山一代文萃之韵。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曾提到过虽然西湖南北诸山及诸邻县城都产茶,但龙井又驰誉也。屠隆在《茶说》中也称龙井虽然不过数十亩,但其他的茶却都比不上。名茶虽多,西湖龙井却能够独占鳌头,这与西湖龙井的优良品质,独特的炒青工艺,杭州当地的茶禅文化,以及明清以来崇尚自然的饮茶风气等因素都是分不开的。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一文中写道,杭州武林地区的茶叶乃龙泓山所产为最,其地产茶为南山北绝品,钱塘天竺灵隐者为下品。白云、香林、宝云虽好,不如龙泓的清馥隽永。明代高濂也在《四时幽赏录》中写道:“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


屠隆(1543—1605),明代戏曲家、文学家,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他博学多才,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尤精戏曲,有多种剧本、著作传世。万历甲午年(1594)初秋七月,屠隆与友人在龙井游览,喝了用龙井泉水泡的龙井茶后,欣然写下《龙井茶歌》(图7)。


元明两代虽未有突出名人和西湖龙井茶有着紧密联系,但是众多文人在游赏西湖,寻访龙井的过程中,留下各种作品,推动西湖龙井盛名的进一步发展。


(四)清代名人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提到了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贾宝玉下学回来后到潇湘馆看林黛玉,黛玉吩咐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西湖龙井茶产量少,制作复杂,是非常珍贵的茶叶。在清代,西湖龙井颇负盛名,只有身份地位极高的皇亲显贵才能喝得上一口。


乾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爱茶,一生所写的四万多首诗歌中,就包括了二百余首茶诗,西湖龙井茶就深得其钟爱。他六下江南四上龙井,写有龙井茶御诗多首,钦定十八棵御茶。乾隆首次观看茶农采茶、炒茶,写下《观采茶作歌》,当中对炒茶有很详细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乾隆后为“龙井八景”题匾赋诗,题“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世称《龙井八咏》,将龙井茶推上至尊地位。“龙井”既是地名,亦是泉名和茶名。他在品尝了用龙井泉水烹的龙井茶后,写下《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一诗:“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在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在整个龙井茶文化演变过程中,乾隆南巡,从官方角度将龙井茶提升至贡茶地位。在寻求江南士民的认同,稳定江南、巩固统治的目的下,乾隆六下江南。而地方政府为了恭迎乾隆到来,将龙井恢复至宋萃之美,乾隆在汪孟的推荐下于探访龙井,如汪孟《龙井见闻录》中提道:“以龙井山水幽邃,宋有仁寿院,经高僧元净住持,交游名贤如赵抃、苏轼辈,古迹遗韵,堪可赏玩。”从这可以看出,龙井名胜的悠远深厚的士大夫文化吸引乾隆探访,进一步增强了龙井茶的知名度,而后于1765年、1780年、1784年分别再访龙井,逐步将龙井山水景观及龙井茶提至鼎盛地位。


乾隆在四次探访龙井过程中,通过“题额赐名”“赏书鉴画”“尝泉品茗”等模仿文人活动,借鉴参与西湖景观建设,如其四题《龙井八咏》,撰写并行书题一片云诗刻、雨中再游龙井诗刻、神运石诗刻、风篁岭诗刻、龙井诗刻、龙泓涧诗刻等,命高晋等纂写《南巡盛典》,同时通过组景的方式凸显其对龙井名胜的景观参与,提出“龙井八景”,此名称及景点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其对龙井名胜的模仿行为也进一步扩大龙井的名气,如飞睇亭模仿龙泓亭所制,圆明园别有洞天的片云楼模仿龙井一片云,避暑山庄一片云为戏楼,附会型写访龙井一片云。此外,乾隆在龙井一带观看茶农采茶等行为,直接将西湖龙井茶推上至高地位。如乾隆二十七年(1762)《初游龙井志怀三十韵》“参差列亭台,无非揽胜所。最胜则以泉,深潭灵物处。祈雨每致应,利济功尤巨”,称赞龙井泉祷雨辄应这一万利于民的特性。山水游览间,无不充满着对茶农的关怀,其中最为著名的得属乾隆皇帝御题的“十八棵御茶”,如陈淯《龙井访茶记》:“高宗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荷褒封焉”,直接表明了龙井茶的贡茶地位。乾隆南巡后,正如翟瀚所写“湖山佳景此第一,宸章璀璨映华林。茶坡近辟卷阿里,更谁妄肆中郎毁”,众多游客访问龙井,寻圣迹,访茶泉,西湖龙井茶从此一鸣天下。


清乾隆年间的《龙井见闻录》记载:“凡近龙井者率冠以龙井,不必以岭以寺限也”,可见当时龙井茶的生产范围已扩展到西湖群山周围。


另外嘉庆在《杭州府志》中还有乾隆追忆龙井寺的诗两首,一是《雨前茶》:“记得西湖龙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时。”二是《烹龙井茶》:“我曾游西湖,寻幽至龙井。”


清陈撰《撰玉几山房听雨焉》记载:“两山产茶极多,龙井则色香青郁,无上品矣。”


清袁枚《随园食单》一文中提道:“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


(五)近现代名人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原名周樟寿,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爱茶之人。1928年,鲁迅同夫人许广平游西湖,回去时也没有忘记买龙井茶。据他的友人章廷谦回忆:“在要回上海的前一天上午,鲁迅先生约我同到城站抱经堂书店去买一些旧书,又在旗下看了几家新书店。晚上一同到清河坊翁隆盛茶庄去买龙井。鲁迅先生说,杭州旧书店的书价比上海的高,茶叶则比上海的好。书和茶叶都是鲁迅先生所爱好的,常叫我从杭州买了寄去。”可见鲁迅先生对西湖龙井的认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四世同堂》三七:“开水是昼夜不断,高等的香片与龙井随客人招呼,马上就沏好。”


(六)当代名人

新中国成立后,龙井茶的生产受到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的关注。1984年《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等单位联合评选,西湖“龙井问茶”和“九溪烟树”作为茶文化景观被列为“新西湖十景”。


毛泽东同志多次来到杭州,下榻西子湖畔刘庄,爱喝龙井茶。刘庄有一块空地,在他的倡议下种上了茶树。几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面对一片碧绿茶园,喜不自禁。


1963年4月28日,毛泽东趁公务之暇,信步来到茶园,招呼随行人员:“走,咱们采茶去!”边采茶,边询问种茶、制茶有关知识。采摘一些后,随行人员立即送去炒制,随后又一起冲泡品尝。毛主席饮后高兴地说:“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这棵毛主席当年采摘过的茶树,于1997年移栽至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院内,亭以“宽余”命名,亭联曰:“广字骋怀,深谋天下三分策;闲庭信步,欣采江南一片春。”供游客参观。


1951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杭州,他给邓颖超的一封信中也谈到龙井茶,并幽默地说:“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之名,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


在西湖龙井五个字号当中,“梅”字号的独立离不开周总理的大力支持。周总理很关心杭州西湖龙井茶的生产,由于狮峰山龙井村最正宗原产地所生产的西湖龙井质量高,但产量较少,周总理聚焦梅家坞,曾先后五次到梅家坞视察,鼓励发展生产。


朱德元帅,在访问西湖茶区时,看到茶叶生产蒸蒸日上,茶农收入增加,感到无比欣慰,即兴吟成一绝:“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开辟斜坡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朱德元帅也曾先后四次到访过杭州龙坞外桐坞村。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楼外楼”宴请,席面有一道别致的名菜“龙井虾仁”,盘中虾球白里透红,如珍珠般晶莹;龙井茶碧绿鲜润,散落其间。这不仅是一道菜,简直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尼克松大饱口福,饭后又一杯龙井茶入肚,清香沁人心脾,妙不可言!不由翘指称赞:“西湖龙井,名不虚传!”杭州人民将一包西湖龙井茶送给美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尼克松总统。尼克松回国后将龙井茶分赠亲友。由于中美关系大门打开,在美国掀起一股中国热,龙井茶亦成为美国人特别是美籍华人的热门话题。


2012年,普京总统60岁大寿,外交部赠送普京总统贡牌西湖龙井茶国茶。


2012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公司专卖店品尝贡牌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行业代表人物,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被评为“中国制茶大师”“中华匠心茶人”“十大国际茶人”等荣誉称号。


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和精神文化符号,受到了历届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陈毅副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到西湖龙井茶区视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展示了领导人对西湖龙井的关心和关怀。


结语


总体来说,从北宋开始自下而上产生的对西湖和龙井挖掘的营造活动中,奠定了龙井茶生长在钟林毓秀的环境里,茶因景胜,是促使西湖龙井茶崛起于后世的基础。元明时期游赏之风盛行,驱动龙井名胜成为怀古殇咏之地,使得龙井茶更为人知晓。而清代的自上而下地对西湖龙井茶的赞美,是从更为权威、广泛的官方层面,使得西湖龙井茶鼎盛于世。进入新中国之后,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名茶的代表既受国家的重视,又被民间所认可,逐渐成为世界闻名之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在国内讲好西湖龙井茶故事,大力发展西湖龙井茶文化,还要让西湖龙井的茶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共品西湖龙井茶!






//作者简介:

戚英杰,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