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 西湖印象
您的位置:
竹里泉声亭,在杭州西湖区葛岭路17号玛瑙寺内东端,木结构,重檐八角缵尖,朱柱黛瓦,设美人靠坐凳,掩映于萦茂绿植丛中,幽芳四溢。
篆刻:竹裏泉聲
邊款:亭在葛嶺瑪瑙寺内,乙巳正月立新刻。
匾额:竹裏泉聲
落款:甲申(2004)七月既望朱春城書
抱柱楹联:七弦試奏蕤( ruí )賓鐵;一脈相承焦尾桐。
落款:錄舊聯甲申(2004)秋趙雁君
说得是元朝時期,玛瑙寺住持芳洲和尚曾經所藏两张琴的故事。这两张非常有名的琴,当年芳洲对客拭拂焦尾桐琴,蛇腹绚烂光彩射几席,手拂指調,响振林木,清越高亮……元曲家高明曾赋诗曰:“奇琴久蓄款识古,云是零陵水边石上之枯桐。……隔水逋仙夜不眠,听尽梅花山月影。”可见此琴音色绝美。
“焦尾桐”现为天一阁博物馆所藏,“蕤宾铁”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龚一先生所藏。
蕤宾铁琴,仲尼式,黑漆,通长120,隐间113.5,肩宽18.5,尾宽13,厚3.5。黑漆,琴面小蛇腹断与流水断相间,琴底多为冰裂纹。桐木制,木质极轻。金徽。背面龙池纳音处开有一尺余长、半寸见方的凹槽。龙池上方刻篆书“蕤宾铁”三字。音色苍古。
焦尾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其名称源于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事件。这张琴是由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所创制。相传,蔡邕在逃亡途中,偶然听到有人烧桐木做饭时发出的火烈声,凭借其敏锐的音乐感知,他判断这是一块制作乐器的良木。于是,蔡邕请求将这块桐木赠予他,并将其制作成了一张七弦琴。这张琴制成后,音质果然美妙绝伦。由于琴尾部分尚留有焦痕,蔡邕便将其命名为“焦尾琴”
今日的玛瑙寺,整座寺院为旧址重修,依山傍水,占地1.5万平方米。现有的旧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遗存,主要有山门、厢房及园林等,修复一亭(竹里泉声)、一阁(苍厓可磨)、廊宇和后山门(宝胜境开),以传递历史信息。
院内古树遮阴,圆门外的一棵古樟已有1600年树龄。
楼前有一小亭(竹里泉声),旧称“仆夫亭”。明代张岱《西湖寻梦》有:“僧侣芳洲仆夫艺竹得泉,遂名仆夫泉”的记载。
先时,玛瑙寺还在孤山,住持释智圆,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喜欢竹子的高雅与青翠,召来民夫在庭院中栽竹,他触景生情,写下《庭竹》诗一首: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
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受命在寺院内种竹的民夫在挖土栽竹时,不经意挖到一处突突往上冒水的泉眼。智圆大师闻讯喜上眉梢,寺院里有一泓清泉,几许毛竹,真是清雅洁净,品位格调不低,遂高兴地命名为“仆夫泉”。大殿遗址中间陈展石灰岩胆状塔刹一具,为宋时旧物。
一面刻的是楷书“中庸子之塔”,另一面刻得是楷书“孤山祖师塔”,下文所证为瓮墓之刹。
杭州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宋-释元敬,释元复撰,第17页载:
宋孤山圆禅师
师名智圆,字无外,钱塘徐氏。八岁出家,传天台三观于奉先源清。师尝叹荆溪没后,微言坠地,于是留意撰述,作十疏通经。师蚤勤儒学,兼涉庄、老,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有高世之节。时王文穆罢相来牧郡,僧悉迎于关外,慈云谴使邀师偕往,师以疾辞,笑谓使者曰:“为我致意慈云,钱塘且住却一僧。”闻者叹服。师少抱赢疾,多杜门独居,惟与处士林逋为邻友相好,以诗文自娱。杂著五十一卷,题曰《闲居编》。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辞。越二日,示寂。门人奉遗训,斫院之后山,敛以陶器,合而瘗之。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陶,睹师真身不坏,爪发俱长,其唇微开,齿若珂雪。谥号法慧。治平二年,改名宝胜院。绍兴二十一年,创延祥观,有司新师所居以广之,移额山北,并塔迁焉。赞曰:
鸿毛贵势,蝉蜕尘嚣,赢然一榻,叠筒飞毫。
屹屹孤山,云林寂寥,迹则划矣,弗夷其高。
南宋绍兴21年(1151),因孤山扩建四圣延祥观,玛瑙寺迁葛岭山麓。当时玛瑙寺的僧人元敬和元复从“拆迁”整理的资料中,收集了从东晋咸和到南宋绍兴800多年间30位杭州高僧的事迹,留下了传世的《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这是玛瑙寺历史中最重要的文化典籍。
民国十年八月(1921)住持清澈重建之“宋敕諡孤山法慧大師之塔”于藏经楼之东。
元朝時期,玛瑙寺住持芳洲和尚,在葛岭玛瑙寺无巧不有地重复了孤山玛瑙寺智园大师的“种竹挖泉”故事,他也令仆夫掘地种竹,居然也得一泉,这便是“后仆夫泉”。
元明以后,玛瑙寺日渐衰落,但盘桓西湖边大半生,最终写出《西湖梦寻》的散文家张岱,就是玛瑙寺的“住客”。
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游览时常有品题赋诗而列成杭州二十四景,其中,“香台普观”,指的就是乾隆帝钟情的心灵家园—玛瑙寺。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和民国十年(1920),玛瑙寺两次重建,1929年,为拓宽北山街,大殿被拆。
院内有一茁壮古樟,屹立于此1600年,大树庇阴于众,散发出淡淡芳香,历数了多少个寒来暑往,算得上是玛瑙寺最珍贵的时代纪念品了。
2004年在北山街保护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迁出了玛瑙寺内的居民,全面整修了留存的古建筑及庭院,保护历史遗迹原状,并参照《清代园林图录》玛瑙寺图,修复一亭、一阁、廊宇和后山门,保存了古刹庭园和景观的格局。
这座一千多年寺庙,积淀下来浓厚的书卷气息和艺文传统馨香,再度焕发出生命的魅力。被问孤山玛瑙寺、北山玛瑙寺之渊源。叙此,共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