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西湖俞庄的流风余韵

2019-12-13 11:10:55 501

追寻西湖俞庄的流风余韵

洪尚之

[摘  ]俞庄,是近代具有维新思想并身体力行的活跃人士俞明震建造在西湖的私家园林别墅。本文通过对俞庄风貌和庄主在此间交游、赋咏等的初步考察,粗略勾勒其景观风貌与文化积淀,旨在说明:深入探寻湖上近代以来的名人私家园林别墅,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并且利用好西湖同类史迹景观中更多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西湖私家园林别墅;俞明震;庵诗存;景观风貌;人文内涵

 

Tracing the Lingering Charm of Yu's Villa by West Lake

Hong Shangzhi

 

ABSTRACT. Yu's Villa was a private garden villa built near West Lake by Yu Mingzhen, an active reformist in modern times. Through a tentative survey of the villa's appearance, the owner's activities such as his association with friends, composing and chanting poems, the paper provides a rough picture of the landscape and cultural meaning, with the purpose to make it clear that in-depth explorations of the lakeside garden villas of eminent figures since the modern times will help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of the same kind around West Lake .

KEYWORDS. Private garden villas by West Lake, Yu Mingzhen, Gu An Shi Cun, landscape features, cultural connotations

历代名人私家园林别墅,在西湖山水名胜大观中是一道别具神采的风景。

西湖成为人们有意识欣赏的风光游览胜地的历史,一般认为始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唐长庆(821-824)初年。而西湖沿岸开始有少量的私家园林别墅出现,则要迟至晚唐、五代的吴越国时期,且当时仅限于王家苑。现在地处西湖东岸、中国美术学院对面的钱王祠(表忠观),明嘉靖(1522-1566)以前,原是佛门的灵芝寺。灵芝寺的前身,是吴越国忠懿王钱弘的苑。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这座苑的花木丛中长出一株硕大的灵芝“仙草”,钱弘遂舍苑为寺,径名之为“灵芝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闽浙督抚胡宗宪以灵芝寺址,重建原先位于钱塘江北岸、龙山南的吴越钱氏祀祠表忠观(北宋始建,原建筑在元朝已毁,观址也在元末重建杭州南城墙时被于城外)。清以后,西湖东岸的后表忠观通称“钱王祠”。1另如钱塘门外有钱弘次子钱惟演的园林别墅,颇多堂轩园亭之胜,后亦舍为菩提寺2。为数廖廖无几的吴越王室苑3,随着钱氏纳土归宋而消亡或转为他用。北宋时,西湖沿岸除了寺庵和零星居民,几乎不见有私家园林别墅出现,唯一见诸史载的例外是孤山之巅有“四照阁”,为关鲁别业。清《湖山便览》卷二引南宋周紫芝《太仓米集》云:“顷部使者献《西湖图》,神庙问关氏四照阁安在?其知名如此。”4然此阁为私家园林别墅建筑,抑或仅是点缀山水的孤立亭阁?由于史书记载简略,今已无从查证详实了。其时西湖山水之间,常年冷清空寂,以至宋真宗、仁宗两朝以“梅妻鹤子”著称的诗人林(和靖),不过是在离今杭州市区仅几里地的西湖孤山,茅庐衡门,依山临水而居,“二十年足迹不入城市”,便被世人认为是远离尘世、清高孤傲的隐居楷范了

直到宋室南渡以杭州为行在所之后,西湖岸上才陆续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私家园林别墅,最多的时候甚至将西湖“合围”。这些园林别墅的主人,大多为皇亲国戚或当朝显贵,是炙手可热的权势之辈。前者如翠芳园(亦名屏山园,在今西湖南岸雷峰塔所在的夕照山)、集芳园(在今西湖北岸的玛瑙寺到新新饭店一带。巨奸贾似道据此而辟后乐园、半闲堂)后者如平原郡王韩侂胄的南园(在今长桥附近)、循王涨俊的真珠园(在今夕照山麓)、鄜王刘光世的玉壶园(在今西湖东岸的湖滨公园)、内侍卢允升的卢园(在今西湖丁家山的刘庄,即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的前身),等等。5

元以后,据湖山之胜的私家园林别墅主人,逐渐为能诗善赋的退休官员和在官场失意或无意仕途却相当有文学成就的墨客骚人所取代,至民国初年,还出现了一批财大气粗的富室巨贾。诸如元朝的虞集、杨、张雨、白,明朝的刘亨、高、莫维贤、李流芳、张汝琳(张的祖父),清朝的李渔、洪、厉、俞、彭玉麟等等,皆为当时即负盛誉,后世更以艺文著述而名于世的人物。6

晚清到民国期间,沿湖私家园林别墅,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人雅士“你方离去他又来”,大批诗文、书画创作的风雅韵事和掌故发生、传讲、记录于湖光山色之间,从而为西湖山水增添可观的人文蕴藉。这些私家园林别墅中的一些幸存者,如今多已成为游人乐意寻访的胜迹,如刘庄、汪庄、郭庄、坚别墅、穗庐等等。而其余更多的私家园林别墅虽然已经淡出湖山,但其融入湖光山色的流风余韵,却依然值得追寻和回味。俞明震的俞庄即为其中之一。

2008年3月9日到12日,国内知名的孔夫子旧书网上拍卖的一种名为《庵诗存》(民国9年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排印本《触庵诗存》书影)的旧书,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这部共录存诗4卷、合订仅有1册的线装旧书,从100元的起拍价开始,一路飙升2000元以上。最终,竟然以2230元的惊人高价成交。7

庵诗存》的作者,就是俞庄主人俞明震

俞明震(1860-1918),字士,号庵。清浙江绍兴人,祖籍山阴斗门。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恩科,中式成进士,例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赴台湾,委管全台营务。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他和唐景崧、丘逢甲组织台湾守军,抗击日军,战败后内渡返还大陆。戊戌(光绪二十四年,1898)变法时,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变法,曾参与湖南陈宝推行的新政,协办矿务事宜。变法失败后,出任江苏候补道转任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任甘肃提学使,次年署甘肃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为民国平政院肃政使,不久因弹劾袁世凯亲信陆建章(时任陕西督军)不成,愤而谢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8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俞明震任职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时,弟子中有一人在他的帮助下到了日本北九州现在的东北大学医学院(原来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留学。这位学生,名叫周树人,即后来在文坛众所周知的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琐记》这篇回首往事的散文中,鲁迅提到他在矿务铁路学堂初识乃师时的印象,这样写道:“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9在清末,“新党”是对主张或倾向维新的人士的称呼用词,辛亥革命后也用来称呼革命党人以及拥护革命的人。

俞明震晚年寓居杭州,筑庐湖上,俗称俞庄。然而,西湖上,如今但知有汪庄、刘庄、郭庄、蒋庄、红山庄的,却几乎无人知晓鲁迅的先生俞明震的俞庄在哪里。俞楼倒是有一座,但那是晚清大儒俞曲园来西湖时的居所,和俞明震并无关系。

互联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辛亥革命后,俞明震的某一位学生,其时当上了高官,他送给先生一幢寓楼,而且就在西湖边,因此杭州人按当时对湖上私家园林别墅通常的叫法,称之为俞庄。不过,我们细察俞明震本人和当时相关人士的文字记载,却有理由怀疑这个说法是否可靠。

其一,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其妻俞明诗,为俞明震胞妹)在为《庵诗存》写的序中提到,俞明震在南京风光之地的青溪附近有居所俞园,与陈氏寓所相邻。退隐后,“筑庐杭之南湖”,与陈曾寿(仁先)做了邻居。可见,俞庄系“筑庐”而成,并非受赠。10

其二,俞明震自己并没有说过受人赠屋的事,倒是在他的诗作中,不止一次言及“湖楼”、“湖居”,如《雨后湖楼晓起》:“水鸟无声风满亭,起看微月在南屏。云山款我秋前雨,霜叶如沾暑后萤。思逐远钟同脉脉,身经残梦但冥冥。养心渐喜知茶味,预汲寒泉入夜瓶。”又《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其一有云:“世转无穷境,人生有收束。老寻湖上庐,沧桑了无触。”又云:“借君寒菜,画此井田局。我自娱寂寞,君还课耕读。”其三有云:“吾庐适可止,但取远与偏。花竹有新意,云水皆安。”其四则有云:“老夫独怪,筑此背湖厅。懒焚天竺香,不礼三潭星。编篱辟幽径,种竹可中亭。11

按清末民初文人的风气,习称位于湖上的私家园林别墅为“湖楼”或“湖居”,如俞曲园、俞平伯提到孤山俞楼时,就每每这样自称。12而在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中,则以“湖庄”统称湖上私家园林别墅。13所以,俞庄,当属俞明震自己择湖畔之地而筑造的退养寓所。以俞氏在晚清和民初的官职与身份,他要建房湖上还是不难办到的。只是,“俞庄”的叫法应当是俗称。当年俞明震所建湖庄落成后,按时风,应当会给自己的寓所起一个风雅的名号,如某庐、某庵或某某居之类。据考,俞庄的雅号,与俞明震的自号是一致的,亦即“”。

俞明震《庵诗存》卷四有一首题为《剑丞雨中过庵留二日》诗,述俞明震相交20年的好友夏剑丞(敬观),来访俞庄和他同住两天,回首往事感慨倍增。“过”,即来访俞庄之意。这是俞明震自称其湖上寓庐为“”的诗证。14俞明震另一位好友诸宗元,有诗作题为《散原大丈来湖上主庵,奉投长句四韵,并投庵》,诗题中的前一个”指俞庄,后一个“”则指俞明震。其诗云:“除夕诗百感新,早言湖及初春。屋成今伴归来客,(原注:时庵新落成。)湖静能容寂寞人。稍解故愁巾发在,倘寻昔梦鸥驯。西溪枫竹吾曾问,持拟钟山可卜邻。”诸氏诗中自注“时庵新落成”一语,亦可旁证俞庄的正名当为“”。15

庵(俞庄)的具体位置在西湖上什么地方呢?

前文提到过陈散原(三立)《俞庵诗集序》中说:俞氏“筑庐杭之南湖,与陈君仁先为邻”。

杭之南湖”,古、今各有一处。古“南湖”,在南宋杭城山门外,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梁录》等皆言及之。16“南湖”,则专指西湖南部的一块湖面,它在2003年以前的西湖5块湖面中面积最小、所处最南,故亦名“小南湖”,其东接苏堤映波桥,南濒南山路,西临花港观鱼(公园)、近杨公堤(即原西山路),北岸今亦为花港观鱼(公园)。17“陈君仁先”,即陈曾寿(1877-1949),字仁先,别号耐寂、焦庵等,晚号苍,湖北水(今水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至正一品监察御使。他是宣统帝(溥仪)后婉容的师傅,工诗、能书、擅画。书学苏轼,画学宋元人,山水、花卉、松石皆秀逸有致。尤工画松,一时为人所宝。辛亥革命后,陈曾寿在西湖的“南湖”北岸筑寓所,但只有一些平房而无楼屋,俗称陈庄。陈曾寿作为逊清遗老,居湖上以卖书画为生。因其祖上珍藏有元代画家吴镇所绘的《苍图》,而名其陈庄的书斋为“苍

根据民国初年杭县(今杭州)徐珂所撰《西湖游览指南》而加以增订的同名西湖导游册子中载,陈庄位于兰别墅即蒋庄(庄屋易主前称廉庄,业主是廉泉)之后(西),18其地临小南湖。隔湖,可望见南屏山全貌。东南望,则可睹雷峰塔。

俞明震的庵,与陈仁先的陈庄相邻,居其西侧,同在西湖小南湖北岸上。前引俞明震《雨后湖楼晓起》诗作中“起看微月在南屏”等句,是写实之语。

遗憾的是,俞明震的俞庄,未能如同刘庄、汪庄、郭庄等清末、民初湖上私家园林别墅那样留存至今。这座60年前似乎就已经不大为人所了解和关注的私家庄墅,已经销声匿迹淡出人们的视野很久了,而其遗址所在的今花港观鱼公园绿洲,在湖上从古至今却一直堪称独领风骚之区。

早先,这里是西湖南高峰余脉右台山、八盘岭、眠牛山向东缓缓延伸进入湖面的一处半岛,这同位于它东面的现在仍大致保持半岛状态的夕照山和它北面的丁家山都有些相似。随着历史上西湖不断发生的淤积和疏,以及人们在这里时断时续的种植、营造等,这处半岛的面积逐渐在扩大,经北宋苏轼湖筑苏堤、明朝杨梦瑛浚湖筑杨堤并在东侧和北侧与之相连,这才形成其东苏堤、西杨堤,南、北两面与西湖烟波(即小南湖和西里湖)相接的绿洲地形、地貌。西湖上,具有这种地理环境特征的绿洲,唯此一处,“个性”鲜明。

南宋定都杭州之后,在这块绿洲东侧近苏堤部位,辟建有奉祀本地自上古以还历代地方先贤的德祠。祠内外广植花木,布设亭台,是一时聚集人气极旺的游观览赏之地。而在同时期成名的西湖十景中,与德祠绿洲相毗接的名胜东有苏堤春晓,北有花港观鱼,相望于其东偏南不远处的有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西面遥遥相望的则是双峰插云中的南高峰。德祠洲形胜大观,竟占了西湖十景名胜的一半。清康熙三十八年,圣祖玄烨品题“花港观鱼”的御碑被建亭奉立在绿洲的东北隅一座明代佛寺的旧址上,亭旁凿池养红鱼供人观赏,从此成了“钦定”的花港观鱼胜景所在地。19难怪俞庄主人的芳邻、陈庄庄主陈曾寿曾经悠然自得地说:“西湖十景,我住的地方已占有其四了。”20不过,陈曾寿似乎未曾觉察,在他“住的地方”,还有可以遥相对望的双峰插云一景

清光绪末到民国初年,在如今花港观鱼公园这块绿洲上建造起来的私家园林别墅先后有红山庄(又名庐,庄主高云麟,俗称高庄)、小万柳堂(庄主廉泉,字惠卿,俗称廉庄。后售归蒋国榜,改称兰别墅,俗呼蒋庄)、陈庄(庄主陈曾寿)、俞庄(又名俞乃谦别墅,详后文)、素园(广东人李茂之所筑西式别墅,俗称李庄)、松鹤山庄(1995年版《西湖志》称其系江苏武进盛宣怀妻庄氏所建21,但据其地原有江苏武进同里孟森撰《庄韵香女士生铭》碑文所述,实际上应为武进庄氏族侄女庄“营生扩并筑室为娱老地”的所在)22、湖外湖(庄主钱文选,俗称钱庄)23、惠庐(庄主经易门,曾在上海开设纱厂。其子经叔平,为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如今,上面这些位于花港观鱼绿洲上的私家园林别墅,建构与风貌基本尚存的,有蒋庄和松鹤山庄,另有红山庄和惠庐,经移建、重建后,面貌与原先已经大异。陈庄、俞庄、李庄和钱庄等,均已不存,但在民国期间出版的杭州地图、西湖游览图和旅游指南上,这些私家园林别墅大多能见到相关标注,只不过它们的破损、颓败,实际上很早就已经发生了。以陈庄为例,陈曾寿的后人在回忆文字中,就提及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曾有人重返杭州来湖上时,见到旧居毁、败落景象,如陈邦炎(陈曾寿的侄儿)在《忆三哥在松寿里》一文中写道:“那一夜的话题很多,但所谈内容在我的记忆中大多早就随岁月而消失。只有三哥诵读的两首诗词和他诵读时的神态却是使我至今难忘。大概是他听说我们在西湖边的庄子已毁,又仿佛是他曾去过一趟杭州,见到旧居毁景象,因作《高阳台》词一首以志恨。24

关于俞庄的风貌和变迁,虽然一直没有发现和它直接相关的详实文字记述和老照片或写实图画,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追寻其流风余韵的时候,不仅有俞明震的若干诗作以及陈三立为《庵诗存》写的序、俞明震的邻居和友人陈曾寿等人的诗文等所提供的线索,而且,还有清末民初以来大量出版发行并保存下来的杭州西湖的地图和游览图可资查考、参证。目前,笔者所见能找到俞庄方位且有明确注记的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西湖地图,至少有三种: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测杭州西湖图》,约在1930年之后上海国光舆地社出版的《西湖名胜全图》,1949年国光舆地社出版的《杭州西湖图》。25

至于庵(俞庄)园屋建筑的布局、结构、材料和外观面貌等等,通过俞明震的相关诗作,以及相关人、物的老照片、诗文作品和留存在西湖游览图上示意性质的鸟瞰式描绘,同样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回眸”与“触摸”。

本文前面所引的俞明震(庵)西湖诗中,有一首题为《雨后湖楼晓起》,据此推知:俞庄的主体建筑,应是一座楼层。

又前文所引俞明震《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中,对俞庄风貌也有不少具体的描述,如:“一篱分割据,图史罗百族”(其一)、“平湖寒不风,曙光隐微月。自起开柴扉,霜篱犬争出。昨霄闻夜渔,灯火明灭”(其二)、“吾庐适可止,但取远与偏。花竹有新意,云水皆”(其三)和“南北两高峰,列几如瓶。霜天色暗,补以湖面青。置身入闲冷,借景皆空冥。东邻有高士,避俗常独醒。取舍定先我,隔篱呼与听”(其四)等皆是。26

俞明震喜爱梅花,他在南京清溪的寓舍即植有不少梅树,陈三立有《上元士溪上宅观梅》的五言诗:“百尺溪水明,楼台出新浴。舌吐小场圃,雪干卉丛绿。栅围几株梅,蕾绽樱属。风光不自跃,莹魂得微触。觅尽江南春,枝头有初旭。群公留醉看,蜂蝶焉足录?27

在西湖小南湖觚庵,俞明震同样曾手植梅花两树,既为湖楼庭园增色,又寄托其孤傲高洁的情怀。其诗集中收录的《钱存斋投诗赠梅二树次韵奉答》一诗,便是兼蕴这两方面风韵的纪实之作:“连阴四海昏,一雪千山洁。冻鸦如我闲,朦胧双翼。故人赠双梅,高与冰檐接。锄根去泥,挂影补篱壁。春意破鸿,花气通山脉。心从冷处求,室有幽香入。灭尽少年迹,毋为烟景惑。窗寒人晓,天空万花寂。然丘平,何处寻荆棘?避世全吾真,日醉孤山侧。28

此外,陈三立有一首题为《九月二十四日抵杭州南湖士宅过仁先兄弟坐中遇汉川谢石钦》的五古诗,对俞庄的环境、园林风貌及邻舍等,也作了相当细微的描述,有句云:“环庐斥废墟,梅竹稍次列。蔽亭红叶翻,明篱芦雪。

再从上海庐山画片公司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发行的一幅《最新西湖全图》29上,也可看到俞庄的主体建筑确为楼房,其两侧有厢房,从而构成一座“三合式”庭院。整个俞庄包括庭院,大体上坐西北、朝东南,其正面与地处小南湖东南方的夕照山,大致在同一直线上遥相对望。这样的观瞻条件,比起只有几间平房而被认为在当时西湖上只是个“小庄子的陈庄显然强一些。在俞庄登楼远望,透过苏堤映波桥,可直睹雷峰塔身影。

筑庐于可周揽西湖十景一半名胜的画山诗水之地,俞明震退“老”闲居湖上的日子,一方面,堪称游赏赋咏清雅多致,幽淡远;另一方面,则因为病忧交加而犹见苍凉沉郁之慨。

就游赏赋咏这方面而言,有如陈三立在《俞庵诗集序》中所说,俞明震在这里“与陈君仁先为邻,岁月之往还,游赏之频数,出一篇则有为余与仁先所惊叹者”。这在《庵诗存》所留存的赋咏西湖山水胜景的诗篇中亦时有所见,如本文前面已经引用过的《雨后湖楼晓起》、《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均可为证。另如《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这一首,当亦可作如是观:“西溪冥烟送归客,艇子落湖风猎猎。芦花浅白夕阳紫,要从雁背分颜色。颓云掠霞没山脚,一角秋光幻金碧。欲天从容,疑雨疑睛我萧瑟。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30这首诗中“芦花浅白夕阳紫,要从雁背分颜色”、“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等句,言人所未言,揭人所不揭。全篇取景别出心裁,立意独标新颖,境界开阔宏远,遣词结句不落俗套,不愧大家手笔,故极为时人与后人所激赏。

俞明震所存西湖诗作,还可略窥他晚年退居湖上时交游之一斑。如他与陈三立常有酬唱(见前文所引)与芳邻陈曾寿的交往,也多见于当时两人同游湖上的诗作中。其《大雪后偕入灵隐寺同赋》云:“灵山一夜雪,万象立于定。入门玉交柯,负重松逾静。冻流不挂檐,万瓦皆明镜。石佛垂白眉,披烟露寒漾洞开,幽极得鸟敬。掩关千层云,破寂一声。上接惟鸿,俯瞰穷究竟。见净不见土,所见非佛性。杖我归来,无土亦无净。”原注:“苍诗有我来真空回,见净不见土'之句。”31

陈曾寿的诗作中,则可举出《中秋日士邀饭于法相寺》一首以见当时他们游观、赋咏兴致高:“荷已离披桂未稠,淡云微雨过中秋。为耽野饭寻僧饭,还觉平流胜俊流。小阁空山宜客梦,寒芳深院助禅幽。(原注:院中秋海棠甚盛)。相期更醉重阳节,发天风最上头。32

另外,可以读到陈曾寿题为《九日同俞庵、其侄伯刚、朱卿、马卓群、陆斋、徐肖研、许姬传、七伯父、觉先弟、儿子邦荣邦直共十二人,携酒肴至龙井登高》的纪游诗:饤饾杯盘野兴长,招提萧散作重阳。坐深潭影闲云过,望浅秋晖暮气凉。却笑清游贪寂住,翻因高处怯苍茫。今年今会还如此,浊沥何辞奠侍郎。(原注:于晦若侍郎墓在山左近。)33

从上面所引陈苍这首诗的诗题中,可见“龙井登高”同行的有多人,其中徐肖研、许姬传二人在《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一书中可见到他们两人同时出现在一次聚会上的相关记载。检读该书《戊戌变法侧记——徐仅先生传略(一二)·徐仅谈红楼梦》一节,其中有专写徐致靖、陈曾寿和俞明震等逊清遗老聚集在陈庄评说《红楼梦》的文字。徐肖研、许姬传,当时都作为晚辈而在坐陪侍。

许姬传在忆述中这样写道:“辛亥后某日,陈曾寿请徐致靖到陈庄'小饮,同席有陈散原、俞士、冒鹤亭、夏剑丞、诸贞壮等,都是有著作的诗人。俞恪士收藏有戚生抄本八十回《红楼梦》,有正书局据此重抄石印发行。席间,他谈起《红楼梦》,说近来有人考证曹雪芹的家世,以及曹亭(寅)的事迹,还有人搞‘索隐’。徐致靖对散原说:‘雪雪芹写这部书是花了很大气力,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我以为从原著里索隐,最有意思。他在楔子里告诉读者,不要追索故事发生的年代,又以甄士隐、贾雨村两人的名字,暗示把真事隐去,所说的乃假语村言。他写书的方法,有些从正面写,也有从反面写,或者从夹缝里写。书里有些人描写得温慧贤良,端庄稳重,骨子里却做了不可告人的隐事,今天或可以研究一下书里的谜。'俞士又问:《红楼梦》里诗最多,究竟如何?'徐说:小孙肖研有一些看法,他认为: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诗是叙事诗,应作别论。还有些诗,虽然工稳贴,好像有些试帖诗味道。'他接着笑对陈散原、俞恪士、陈苍、冒鹤亭众人说:雪芹如看见诸位,恐怕要甘拜下风呢!'34

徐致靖(1826-1917)为清末维新派人士,江苏宜兴人。字子静,晚号仅,清光绪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1897年(光绪二十二年)德国侵占胶州湾,他以外患日迫,“变法图存”。次年上疏清光绪帝明定国是,“以一定心,而维时局”,主张破除资格,并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认为“苟欲变法,必广求湛深实学、博通时务之人而用之,而后旧习可得而革,新模可得而成”。又请“废八股,改试策论,裁汰官,酌置散卿,宜练重兵,以备边患”。“百日维新”期间,为礼部侍郎,“戊戌变法”后,被革职监禁。1900年出狱,定居杭州(按居宅在姚园寺巷),卒于1917年。35

徐致靖的儿子徐仁铸(1863-1900?),字砚文,号研甫,别号缦愔,江苏宜兴人。光绪进士。中日甲午战争后,痛感国势日衰,思变法。1897年以翰林院编修视学湖南,时遇梁启超、谭嗣同在长沙鼓吹新学,遂与二人相识后结交甚深,其讲学宗旨亦相同,并亲手颁布条诫,分谕各类学校,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培养实用人才,以备国家选用。他与陈三立、谭嗣同、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徐肖研,为徐仁铸之子、徐致靖之孙。许姬传,为著名昆曲艺术家和京剧梅派艺术研究者,他是徐致靖的外孙。36

        再从病忧交加、苍凉沉郁的另一方面来看,俞庄主人,尽管无愧为饱经艰难时世的风云人物,然而随着势移世易,社会大变革之后的格局与巨变,促使他年事未高就早早地退出政坛,加以病、衰双临,这就未免又给他的西湖退老生活,涂上了一层厚厚的以养遣余生的孤寂、悲凉色彩。其实早在俞明震筑庐湖上之前所作的《甲寅除夕时久病初起》(1914年作)两首诗中,就不难看出他这方面种种心绪的端倪:“万方多难日,今夕倍凄然。家祭丰残口,人心有旧年。养病贪睡早,移烛得春先幼女分梨栗,吾衰祝汝”“难向庸医说,深杯掩病容。有家甘自放,忧国竟何从。乐忆儿时味,诗寻乱后踪。告存应自笑,重数隔年钟37

前文所引用过的陈散原《俞庵诗集序》,一开头就言及庵病重。正因为此,虽得以栖身于诗画境界,大可日日吟风弄月,到底还是摆脱不开那浓浓的家国离之感。毕竟,退居西湖以游赏赋咏为生的“风雅”,更大程度上,其实还是出于中国士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式传统结局的窠臼。试读俞明震的下面这首以《夜坐(丙辰)》为题的西湖诗作,便不难体味到其中苍郁沉凝的家国与身世之慨:“微闻花气夜沉沉,入世何人觉病深。残月渐移成曙色,寒风忽起结层阴。悲欢自造原无事,醒醉相望各有心。还向纸窗寻我相,一灯明灭去来今。”又如同年末所作的《丙辰除夕》五律诗:“改岁天无异,窥人独有情。枝五除夕,冥想一儒生。雪尽门初启,巢危鸟不惊。寺钟不停响,谁认隔年声?38全篇诗料貌似随手拈来,情幽淡随和,然伤时无奈之情隐约可见。正如陈三立在《俞庵诗集序》中论及庵诗篇创作时所言:庵少年能诗,自重。通籍浮沉辇毂间,后官江南、官赣、官甘肃,所作仅有存者。退隐后,诗乃稍多,遭巨变,辟世孤往而然也。39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中也这样评说庵诗作:庵冰雪人,不着烟火气。谁知度陇诗,乃得浣花味。南湖一角山,终为投老地。庵诗以陈简斋入杜,早期诗未臻成熟。度陇以后,盘郁苍凉,乃得杜味。晚岁居杭州南湖,湖山胜景,尽归笔底,雕炼幽邃,樊缩手。40

关于俞明震晚年病居湖上的情状,从当时他的一些好友在挽诗中记写他最后日子的“实录”也略可窥知一二,如陈诗《庵既之五月昨忽入梦追挽二诗》其二云:“君隐湖堂我亦归,但惊今瘦逊前肥。”又如罗惇曧《俞斋挽诗》中有云:“西湖三日与君别,扶杖堤边送我行。”“扶杖堤边”,极见当时俞氏勉力送别友人之况,而就在这次送别后三日,俞明震即与世长辞。41

民国7年(1918)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俞明震在俞庄病逝。1921年9月14日,俞氏后人和陈三立家族人士葬俞明震于杭州九溪牌坊山,即今五云山东的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园附近。42

俞明震去世后,俞庄楼院似乎并未由他的后人住用,而是交由俞氏族人代管。这是因为俞明震的儿子俞大纯,早在西湖庵筑成前,就已留学日本、德国,回国后任官职于北京、山东等地,并不曾在杭州长期居留,甚至连俞明震病逝庵时,其家人皆不在身旁。故陈曾寿《庵先生挽诗》四首其三有自注云:“君逝时,家人皆不在侧!”43

在追寻西湖俞庄的过程中,有两条材料让笔者颇感疑惑。一条是,尽管在不止一种民国年间出版的西湖游览地图上能见到“俞庄”字样的标注,但在根据民国初年杭县徐珂所撰《西湖游览指南》而加以增订的同名西湖导游册中,紧跟在“陈庄”这个条目之后加以记录并说是“在陈庄侧”的下一个条目,标题不是“俞庄”,却是“俞乃谦别墅”44“俞乃谦”是何许人也?至今犹不得知其底细。另外还有一条是,在《西湖游览指南》的1933年增订版中,记述到西湖以北灵隐一线的景点、景物和建筑时,有题为“俞珊别墅”的一个条目,称其“在九里松路侧”云云45

俞明震长孙女亦即俞大纯的长女,名字就叫俞珊(1908-1968),她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著名的女演员,曾出演田汉编剧的独幕剧《湖上的悲剧》中的女主角。该剧舞台时间、地点设定为“现代”和“西湖王庄”,主要内容情节是:一位叫白薇(素萍)的小姐与一位名叫杨梦梅的诗人在北京同学时自由相爱,却遭到素萍父亲的反对而被逼回杭州。素萍为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逃出家门跳钱塘江自尽,但被人救起活了下来。之后她幽居在西湖边上。三年后,杨梦梅来到这个素称“闹鬼”的湖上别墅,他以为白薇(素萍)已死,正在写作一部表现这出爱情悲剧的小说,其时他因父母之命已经成婚育子。白薇读完梦梅三年来为她俩的遭遇所写的这部小说,因无法承受巨大的情感压力与痛苦而再度自尽。46

俞珊后来嫁给上个世纪30年代正热心于戏剧改革的戏剧家、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

俞珊别墅的具体位置、风貌等,尚待考证。不过,从今西湖灵隐路东段的杭州植物园南侧马铃山经洪春桥至九里松一带,仍然保留着的那几幢欧式建筑风格的别墅楼房,包括林风眠旧居宅楼(灵隐路3号)、雷圭元旧居宅楼(灵隐路10号)以及灵隐路4号、11号(现均已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等几幢楼屋主人已经“”的同类建筑,或许多少能想象出这幢别墅当年的些许状况。有趣的是,这些楼屋尚知楼屋主人姓名的,业主身份均为艺术界人士。由此推想,“俞珊别墅”的主人,也有可能是一位艺人,但是否就是俞明震的长孙女俞珊呢?

综观俞明震的一生,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能顺应时代潮流参与维新、改革,又有着士大夫的正直与诗人的高雅情怀,大抵属于老“新党”一流人物。虽然在辛亥革命后他远离时代,以诗酒自娱,但其间他所创作的西湖纪游题材诗篇无论在文学方面还是在景观方面都堪称出色,别是一家。作为俞庄主人的俞明震,其生平阅历与交游极为丰富和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西湖俞庄尽管存世时间不长,但其景观内涵与文化底蕴却足称多姿多彩。然而,对俞明震和俞庄的了解和关注,在很长的时期里却与这种罕见的丰富复杂和多姿多彩并不相称。因此,对这位颇具历史特殊性与文人个性的西湖俞庄主人及其湖上园林别墅包括与其相关的人、事和诗文、著述等等的探寻和考察,显然是很有些意思的。进而言之,通过考察俞庄,似还可以提示人们:对湖上历代特别是近代以来大量虽已没但犹有“迹”可寻、有“话”可说的名人私家园林别墅,给予更广社会背景和更多方式、路径下的深入挖掘与研究,不但对进一步了解和利用西湖这一类型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必有可为的。比如,若能把俞珊别墅以及本文前已述及的俞庄“东邻”陈庄等,与俞明震的俞庄联系在一起作进一步的查考、发掘,应当会是有趣味和有价值的“扩展”或“延伸”追寻。

 

[作者简介]洪尚之,男,1971年参加西湖风景区工作,曾任《风景名胜》杂志编辑、记者,在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西湖志》办公室专职从事西湖文化的研究。参与编撰并已经出版的著作主要有《西湖寺观》、《西湖山水》、《西湖志》、《西湖胜迹》、《历代山水名胜楹联选》、《千年胜迹雷峰塔》、《西湖寻迹》、《爱情之都杭州》、《碧波盈盈》、《大话西湖》、《西湖与龙井茶》、《西湖传说》、《西湖诗词品汇》、《之江文献》等约300万字。

1 〔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九:“太平兴国元年建,本吴越王故苑,芝生其间,舍以为寺,遂号灵芝’。”宋元方志丛刊》第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

2 〔清〕等:《湖山便览》卷四《北山路》,见施奠东主编:《西湖文献丛书》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3页。

3 《吴越首府杭州·留住西湖水亭榭缀群山》(姚毓璆、郑祺生)称“不足十处”。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第3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2页。

4 〔清〕参见厉鹗:《秋日游四照亭记》,见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樊榭山房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79页。

5 参见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十三、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园囿》、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等。

6 参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明张《西湖梦寻》和施奠东主编《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等。

7 见孔夫子旧书网:http://pm.kongfz.com/detail.php?tb=his&itemId=1865160

8 <庵诗存>前言》,见俞明震著,马亚中点校:《庵诗存》,《中国近代文学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本文所引据的《庵诗存》,均属这一版本,以下出注不再说明。

9 鲁迅:《朝花夕拾》,见《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05页。

10 陈三立:《俞庵诗集序》:庵则金陵有宅青溪上,邻于余,复筑庐杭之南湖,与陈君仁先为邻,岁月之往还,游赏之频数,出一篇为余与仁先所惊叹者。”《散原精舍诗文集·文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43-944页。

11 〔清〕俞明震:《庵诗存》卷四,第74页、第77页。

12 参见俞《俞楼杂序》:“回忆春日湖楼风景,殊有一生几两'之叹。”《春在堂全书》,清光绪九年(1883)重定本。

13 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西湖文化博览丛书》第2辑,杭州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14 庵诗存》卷四,第83页。夏敬观(1875-1953),近代诗人、词人。字剑丞,号人,又号庵,清江西新建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历任三江师范学堂、复旦、中国公学监督,江苏巡抚参议,署提学使。民国初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不久,隐居上海。晚岁以画自给。

15 〔清〕俞明震:《庵诗存》附录四,第380页。诸宗元(1874-1932),字贞壮,一字真长,别署迦持,晚号大至,浙江绍兴人。诗与夏敬观齐名。能书,商务印书馆出版涵芬楼珍本的题署,出其手笔。有《病起楼诗》、《大至阁诗》、《中国画学浅说》等传世。

16 周祝伟:《宋代杭州南湖及其变迁考》,载《浙江学刊》2007年第2期。

17 参见《实测杭州西湖图》(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西湖名胜全图》(上海国光舆地社约在1930年之后出版)和《杭州西湖图》(国光舆地社1949年出版)。

18 《西湖游览指南》,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58页。

19 参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清李卫、傅王露等《西湖志》等。

20 转引自陈文桂:《读姑爹<杂忆>笔记》,见《小屋文学》网络版,http://cozygraphics.comcozydu_zayi_gui.htm

21 施奠东主编:《西湖志》卷六《园林别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33页。

22 杜正贤主编:《杭州孔庙》,西印社出版社,2008年,第345页。

23 白云居士:《游杭快览》,浙江正楷印书局,1936年9月印,第13页

24 见《小屋文学》网络版:http://cozygraphics.comcozyyi3ge_9shu.htm

25 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26 〔清〕俞明震:《庵诗存》,第77页。

27 〔清〕俞明震:《庵诗存》附录四,第356页。

28 〔清〕俞明震:《庵诗存》,第81页。

29 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 〔清〕俞明震:《庵诗存》卷四,第79页

31 〔清〕俞明震:《庵诗存》卷四,第80页

32 陈曾寿:《苍阁诗》卷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至1988年10月。

33 陈曾寿:《苍阁诗》卷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至1988年10月。

34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83-89页

35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53页。

36 同上,第742页

37 〔清〕俞明震:《庵诗存》卷四,第71

38 俞明震:《庵诗存》卷四,第73、第81页

39 陈三立:《俞庵诗集序》,《散原精舍诗文集·文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43-944页。

40 钱仲联:《梦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第153页。

41 转引自吴志达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第5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814页。

42 潘益民:《陈方事迹编年》,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60页。按:陈方系陈三立(散原)第四子,为俞明震外甥

43 陈曾寿:《苍阁诗》卷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至1988年10月。

44 〔民国徐珂:《西湖游览指南》,商务印书馆编1929年,第59页。

45 〔民国徐珂:《西湖游览指南》,商务印书馆编1933年增订、1934年3月“国难后”第1版,第32页。

46 《田汉全集》第1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59-3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