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的西湖

2019-12-16 11:08:58 653

南宋时期的西湖

林正秋

 

[摘  要]南宋时期,古代西湖的疏浚治理与园林建设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西湖四周,御花园、皇亲贵戚花园林立,使西湖成为南宋最佳的风景区,不仅成为京都内外市民的休闲地,而且还是帝王将相常去游玩的场所。故本文重点论述朝廷对西湖的治理与帝王将相游赏西湖的盛事。

[关键词]西湖;本质;帝王将相

 

The West Lak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Lin Zhengqiu

 

Abstract: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ushered in the most glorious era for dredging and harnessing the West Lake and constructing gardens. Imperial gardens and those set up by nobles and relatives of the royal family could be seen like a forest around the West Lake. Thus, the lake became the best scenic spot at that time, not only visited by people liv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apital city for leisure, but also frequented by emperors, princes, generals and ministers. This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harnessing of the lake organized by the royal government, and the grand occasions on which emperors, princes, generals and ministers enjoyed their sights of the lake.

Key Words: West Lake, in nature, emperors and princes, generals and ministers

 

一、朝廷对西湖的治理

南宋定都临安府(今杭州市)后,西湖成为京都的游览胜地。《咸淳临安志》卷三二《西湖》说:“西湖……自唐及国朝,号游观胜地,中兴以来,衣冠之集、舟车之舍,民物阜蕃,宫室钜丽,尤非昔比。”这说明杭州从州治上升为京都之后,西湖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正如雍正《西湖志》卷一《水利》所说:“南渡后,郡为行都,衣冠毕会,商贾云集,虽无恢复远略,而言水利者,历世多有。”南宋历任知府都视治理西湖为重要政绩,定都的次年,即绍兴九年(1139,临安知府张澄立即就开始治理西湖,到咸淳四年(1268)为止,共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疏浚,平均十八年左右就有一次治理。

(一) 张澄治西湖

绍兴八年(1138)二月二十九日,南宋朝廷任命右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市)张澄为临安府知府。他到任后的次年,就开始治理西湖,据《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东南诸水》载:

绍兴九年,以张澄奏请,命临安府招置厢军兵二百人,委钱塘县尉领其事,专一浚湖;若包占种田,沃以粪土,重审以法。

这次治理的特点有三:一是指定专门机构——钱塘县尉兼官;二是拨调厢军兵卒二百人专一疏浚;三是制定两项新规,如果“包占种田”与“沃以粪土”,则以法重治。

张澄知临安府达三年一任后,就调离了。史书仅记述他治理西湖的政迹。绍兴十四年(1144,他又从绍兴府调往临安府,再为知府,又是三年一任1

(二) 汤鹏举治西湖

绍兴十八年(1148)六月,中奉大夫,直秘阁、两浙转运判官汤鹏举除直敷文阁知临安府。次年,他就开始治理西湖。《咸淳临安志》卷三二《西湖》载:

绍兴十九年,以西湖近来秽浊堙塞,诏郡守汤鹏举措置,遂用工开撩及修砌六井阴窦水口,增量斗门闸板,量度水势,通放入井,且条具事宜。

这次治理,距上一次治理,时仅十年,说明朝廷对西湖治理之重视。西湖再次受到“秽浊堙塞”之患,汤鹏举上奏的《撩湖事宜》,作了详述:

一检准:绍兴九年八月指挥,许本府招置厢军兵士二百人,见(现)管止有四十余人,今已措置拨填,凑及元额,盖造寨屋、舟船,专一撩湖,不许他役。

一契勘:绍兴九年八月指挥,差钱塘县尉兼管开湖职事,臣今欲专差武臣一员知通,逐时检察,庶几积日累月开撩,不致依旧堙塞。

一契勘:西湖所种茭菱,往往于湖中取泥葑,夹和粪秽,色根坠种,及不时浇灌秽污。绍兴十七年六月申明:“今后永不许请佃栽种。”今来又复重置莲荷,填塞湖港。臣已将莲荷租课官钱并已除放讫。如有违犯之人,科罪;追赏有官人,具申朝廷,取旨施行。

从这一记录看,这次治理与南宋定都后不久的首次治理有两点不同:

一是不仅由钱塘县尉兼管,又派武臣专管,负责平时开展治理工作,并配行船只、寨屋,作为浚治西湖的专用。

二是改变允许湖中种植的做法。不再允许在西湖之中“请佃栽种”,如有违犯之人,科罪。

从上述措施看,对西湖的治理措施,更加具体、有效,管理水平又进了一步。

(三) 周淙治西湖

乾道五年(1169),临安知府周淙再次治西湖2。《咸淳临安志》卷三二《西湖》作了详述:

乾道五年,周安抚淙奏:臣窃惟西湖所贵深阔,不容填溢,而引水入城中诸井,一城汲用,尤在涓洁,累降指挥,禁止抛弃粪土,栽植茭菱及浣衣洗马,秽污湖水,罪赏固已严备。旧招军兵二百人专一撩湖,委钱塘县尉主管,后来废阙,见存止三十五名,而有力之家,又复请佃湖面转令人户租赁栽种茭菱,因缘包占,增叠堤岸,日益填塞。深虑岁久,西湖愈狭,水源不通。臣近已重修诸井沟口了毕,今欲增置撩湖军兵一百人,修盖寨屋,造舟船,就委钱塘县尉并本府壕寨官一员于衔(阶)位内带主管开湖事,专一管辖军兵开撩,不许人户请佃、种植茭菱及因而包占,增叠堤岸;或有违戾,许人告捉,以违制论。旨从之。

《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东南诸水》对此也作了简要记录。

周淙在疏浚西湖的同时,又修葺了依赖西湖之水的唐代六井。他在《修六井记》中说,知州陈襄自熙宁五年(1072)整治以来,至今已八十八年,“率多湮涸,白龟池且为大姓所据,(周)淙念此邦为东南都会,生齿阜繁,况今辇毂所驻,四方辐辏,百司庶府,千乘万骑,资于水者,十倍昔时”。他在文中说明治井的重要性,于是他首先治理北宋知府沈遘所开的惠迁井,改用新石,坚厚高广,过昔数倍;同时修治唐代李泌六井,为城内居民饮水提供了方便,受到百姓的称誉。

(四) 沈度治西湖

乾道九年(l173,知府沈度再治西湖。《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东南诸水》载:“九年,临安守臣言:‘西湖冒佃侵多,葑菱蔓延,西南一带,已成平陆。而濒湖之民,每以葑草围裹,种植荷花,骎骎不已。恐数十年后,西湖遂废,将如越之鉴湖,不可复矣。乞一切芟除,务令净尽;禁约居民,不得再有围裹。’从之。”3

(五) 张杓治西湖

淳熙十六年(1189,知府张杓又治理西湖。淳熙十二年(1185)五月二十九日,张杓以承议郎、直徽猷阁、两浙转运副知临安府,次年整治江堤、西湖,“疏积年湖壅,三闸、六井一一修复”,受到好评。淳熙十六年四月,又以户部侍郎兼吏部侍郎除权兵部尚书再兼知临安府,不避权贵,再次治理西湖水质,时有“内侍毛伯益,占西湖菱池为亭,与外戚家舆仆以刃交手争。狱县,夤缘(攀附)宣谕求免罪。杓曰:‘吾官可去,法不可屈。’执奏论如律。”4孝宗观湖,张杓以弹压伏谒道左,孝宗止辇问劳,赐以酒炙。又说:“南渡以来,论京尹者,以杓为首。”据《宋史》卷三六一《张杓传》载,张杓是宰相张浚之子,知临安府,很有政绩,“都城浩穰,奸盗聚慝,杓划分地以警捕,夜不闭户”。又说他“修三牐,复六井”。后因府治失火,上疏自劾,诏削二秩。光宗即位,张杓权刑部侍郎,复兼知临安府。绍熙元年(1190)为刑部侍郎,仍为府尹。

经过上述五次的治理,西湖的环境与水质都有良好的保持,这和南宋前期几任知府对西湖治理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大多相隔十多年,他们都要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治理,并制定相应的规定来保证。这样,才使西湖的环境与水质保持了六七十年之久的良好水平。

(六) 赵与筹治西湖

淳祐七年(1247,杭州西湖出现了“百年之未见”的大旱,“水尽涸”。朝廷有旨令临安府开浚四至,并依古岸,不许存留菱荷茭荡,有妨水利。当时的知府是资政大学士兼知临安府赵与筹,奉诏唯谨。于是尽除翳塞,稍复承平之旧。知府赵与筹上奏朝廷说:

照得西湖,自苏公轼申请有五不可废之说,且曰杭州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也。自翠华南渡,左江右湖,拱翊天邑,四方辐辏,生齿日繁,百万之众,仰给此水,其所关系尤重。比年以来,沿湖居民,私殖菱荡之利,日增日广,湖浸狭,间遇阙雨,积水易浑。今岁亢旱殊常,汪洋之区,化为平陆,浅流一线,其浊如泥。父老皆以为百年之未见。今奉圣旨,允合事宜,此尤守臣之所当汲汲奉行者也。

这次治理西湖,主要是利用旱灾的好时机。其治理特点如下:

一是“开浚四至,并依古岸”,力求保持承平时候的西湖范围。

二是把六井水口,挖之深阔,保持六井之水的充足而洁净,供应城内市民日常饮用。

三是朝廷支拨三万贯,保证一定的经费,要求务必除尽菱茭荷荡之地,澄滤湖水,保持水质。

据载:“淳祐丁未(1247,西湖水涸,城内诸井亦竭,京尹赵与筹给官钱米,命工自钱塘尉廨北、望湖亭下凿渠,引天目山水,自余杭河,经张家渡河口达于留水桥斗门,凡作数坝,用车运水,经西湖庶得流通城中诸井,市民赖其利也。5

此外,淳祐二年(1242,知府赵与筹筑小新堤,自北新路第二桥至曲院筑堤,以通灵竺之路,中作四面堂和三个亭,夹岸植花柳,与苏堤相似,又称“赵公堤”。

(七) 潜说友治西湖

咸淳四年(1268年)闰正月,潜说友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副除司农少卿兼知临安府。不久,他“申请于朝,乞行除拆湖中菱荷,毋得存留秽塞,侵占湖岸之间”6,开始治理西湖。

据《咸淳临安志》卷三三《西湖》载,咸淳间殿中御史鲍度也劾奏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干办、御药院陈敏贤污秽西湖之事。奏文中说他“广造屋宅于灵芝寺前水池,庖厨湢室,悉处其上,诸库酝造,由此池灌以入天地祖宗之祠,将不得蠲洁而亏歆受之福;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干办内东门司提点御酒库刘公正,广造屋宅于李相国祠前水池,濯秽洗马,无所不施,一城食用,由此池灌注,以入亿兆黎元(百姓)之生,将共饮污腻而起疾病之灾”。

这个劾奏也得到朝廷的支持与御笔批准,将陈敏贤降一官放罢,刘公正降为祠禄官7,并“拆除所占水口,付临安府交管”。

二、帝王将相与西湖

(一)宋高宗与西湖

自宋室南迁,定都杭州之后,南宋诸帝成了西湖最高贵的游客,他们乘坐华丽的龙舟,享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南宋王朝的创建者宋高宗,就是第一位皇帝游客,尤其是他禅位之后十多年中,更是西湖的常客。

建炎三年(1129,高宗来杭州考察与选择皇城的地址时,首先来到西溪实地考察,深深感到这里的风水很好,有在此建皇城的想法。但鉴于当时的战争形势与财力、人力的困乏,最后还是决定把西湖之旁凤凰山的杭州州治扩建成皇城,说了“西溪且留下”的指示8。今凤凰山上尚留下摩崖“忠实”两个大字,相传是宋高宗所题。这是他希望他的将卒效忠于赵宋王朝之意。

宋高宗在位期间,因忙于朝政,较少有机会游览西湖,但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之后,他禅居望仙桥的德寿宫,也就是他晚年,游西湖就成了他生活中重要内容之一。据《德寿宫记略》载:“高宗雅爱湖山之胜,于大内凿石引泉,像西湖冷泉。”9德寿宫的御花园,就是按高宗的意愿建造的。飞来峰叠成,冷泉堂建成之后,宋孝宗还多次亲自陪太上皇赵构观赏,他还写下诗一首10

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独立名飞来。

参差翠麓俨如画,石骨苍润神所开。

……                             

德寿宫中有一株蟠松,“虬枝夭矫,清萌数亩”,是宋高宗游湖时选来的,并亲自栽植于德寿宫的北边,又称为“偃松”。淳熙三年(1176)五月,太上皇七十大寿时,宴筵就移到蟠松之旁的清华殿中举行。太上皇亲自撰写了《祭盘松文》与《盘松赞》二文11

高宗禅居德寿宫之后,游赏西湖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淳熙间,寿皇(孝宗)以天下养,每奉德寿(高宗),游幸湖山,御大龙舟。宰执从官,以至大珰应奉诸司,及京府弹压等,各乘大舫,无虑数百。”

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宋孝宗恭请太上皇、太皇太后游幸西湖御花园聚景园。“太上、太后并乘步辇,官里乘马,遍游园中,再至瑶津西轩,入御宴。”据《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载,宴后,又至翠光亭,“登御舟,入里湖,出断桥,又至珍珠园,太上皇尽买湖中龟鱼放生,并宣唤在湖卖买等人。内侍用小彩旗招引,各有支赐,时有卖鱼羹人宋五嫂对御自称:‘东京人氏,随驾到此。’太上皇特宣上船起居,念其年老,赐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时从驾官丞相赵雄、枢密使王淮、参政(副宰相)钱良臣并在显应观西斋堂侍班,各赐酒食、翠花扇子。至申时,御舟捎泊花光亭,至会芳少歇。时太上皇已醉,官里亲扶上船,并乘轿儿还内(大内)。都人倾城,尽出观瞻,赞叹圣孝”。

高宗不仅游湖,且喜览四周名胜古迹,有一次到灵隐寺前冷泉亭闲坐。

淳熙间,有一天游湖,太上皇“御舟经断桥旁,桥旁有小酒肆,颇雅洁,中饰素屏风,书‘风大松’一词于上,光尧(高宗)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泠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在,湖水湖烟。明口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上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不免酸寒。’因为改作‘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宣命解褐云。”12

(二)宰相与西湖

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府达一百三十八年之久,宰相先后有六十多人。既有主张抗金,为南宋王朝作出贡献的宰相,又有主张偏安卖国求荣的奸相,其中以庸庸不作为的宰相居多。

南宋宰相或府第在西湖之畔,或在西湖之畔建立别墅花园,作为他们游赏西湖的别业。他们之中,与西湖也结下了缘分,有时也赋诗词,撰文章,赞扬西湖的美景。今举数人,予以简要叙述。

1.赵鼎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省)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洛阳令。后随宋高宗南渡至临安府(今杭州市),逐步升官为户部员外郎。他上奏陈述朝廷与金兵的战略,提出并陈述“战、守、避”三种策略,受到朝廷的称道,升为御史中巫。绍兴四年(1134三月,升任参知政事,同年九月任右相。他主张抗金,反对和议、投降。他曾推荐张浚为右相,共谋复兴大事。又荐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大臣朱胜非《闲居录》载,因张浚“自谓却敌之功,兴复之策,当独任国事”,因而出现矛盾,攻击赵鼎。赵鼎请求辞相,于绍兴六年(1136)十二月,出知绍兴府。绍兴七年五月,张浚罢相,赵鼎恢复相位。一年之后,秦桧为左相,主张和议与赵鼎主张抗金不合13,又受到秦桧的排斥与打击。绍兴八年(1138)十月,授奉国军节度使,知绍兴府。绍兴十年(1140),又谪广东潮州,再贬吉阳军(今海南崖县)安置。秦桧还是步步胁迫不止,绍兴十七年(1147),赵鼎绝食而死。归葬衢州常山县(今属浙江)。孝宗时赐封丰国公,溢忠简。世称南宋初三大忠臣之一。著有《忠正德文集》等。

赵鼎也是一位诗人,他有词集《得全居士集》一卷四十五首词留世,词的风格是“感憾国事,含情深擎,词风疏朗豪健”14。他住宰执府,在杭州生活也有数年之久。其中一首《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15

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西北搀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桨槊风流,醉胆海涵洞灭。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

这首词充分表达了一位抗金名相、忧国志士的悲愤心情,令人一唱三叹。

2.赵汝愚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宋太宗长子元佐七世孙16,侨居饶州余干县(今属江西),是其先祖。父亲善应,官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他少年时就有大志。乾道二年(1166,“赵汝愚以锁厅试17奏名,孝宗亲擢为第一”。官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旋授著作郎知信州,除江西转运判官,入为吏部郎兼太子侍讲,迁秘书少监兼权给事中等。绍熙二年(1191,光宗召为吏部尚书。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五年,兼权参知政事,授光禄大夫、右丞相。

绍熙五年(1194,太上皇宋孝宗去世,宋光宗因病不能主持丧事,朝廷处于动荡之中。赵汝愚便与外戚、知阁门事韩侂胄等联合,提议由宪圣太后(即高宗吴后)主持丧事与光宗内禅之事,议立太子赵扩嗣位,赵扩即位,称宁宗。宁宗因赵汝愚的拥立之功,将他官升右丞相兼枢密使。他上台后也做了几件好事,如惩治宦官陈源、林亿年等,贬往外地居住;如起用理学家朱熹,把他从潭州召回京都,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负责为皇帝讲学治论。

    不久,赵汝愚与韩侂胄发生矛盾。韩侂胄是北宋宰相韩琦的曾孙,宪圣太后的姨侄,权势渐大。韩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为由,罢去赵汝愚右相之职。庆元六年(1195)谪居宁远军节度副使,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安置。途经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病作,暴卒。一直到韩侂胄北伐失败而被诛杀后,宁宗赐谥“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周公。著有《诗文集》十五卷、《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此外,还有《柳梢青·西湖》18诗一首,词风清新自然。

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

空外笙萧,云间笑语,人在蓬莱。

天香暗逐风回,正十里荷花盛开。

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

3.韩侂胄与南园

韩侂胄(1152—1207,字节夫,宋相州安阳(今属河南省)人。他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因他策立宁宗登皇位有功,步步高升。嘉泰二年(1202)加尊“太师”称号。开禧元年(1205)官拜平章军国事,班序在宰相之上,掌管军政大权达十四年之久。他排斥异己,打击赵汝愚,贬逐理学大师朱熹等人,把理学定为“伪学”,兴起“庆元党禁”,权倾朝廷。有人题诗云:“蹇卫冲风恃晓寒,也随举子到长安。路人莫作亲王看,姓赵如今不似韩。”19

开禧二年(l206,韩侂胄草草兴师北伐金国。初战略胜,后大败,南宋损失惨重。金兵指责韩侂胄是挑起战争的“元谋”,朝廷上下也纷纷责备韩侂胄。此时,礼部侍郎史弥远与宁宗杨皇后乘机共同密谋,将韩杀死在玉津园夹墙内20,后又割下他的首级,送往金朝乞和。

据《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载,宋光宗曾把西湖长桥的南园赐给韩侂胄。南园,又名庆乐园,其规模与景观均可与御园比美。据陆游《南园记》21载:庆元三年(1197,慈福皇后有旨,赐南国给平源郡王韩侂胄。嘉泰年间(1201—1204,韩大兴土木,拓展南园,极湖山之美。南园经修葺后有三大景观:一是园中“竹篱茅舍”的山野风光。有一次韩侂胄与同僚在园中游赏时说:“撰得绝似,但欠鸡鸣犬吠耳!”顷刻之间便传来了狗叫声,原来是临安知府在树林中学狗叫,弄得同行者捧腹大笑。后来太学生作诗讽刺说:

堪笑明庭鸳鸯,甘作村庄犬鸡。

一日冰山失势,汤燖镬者刀刲。

二是阅古泉。此泉源于唐代青衣泉,潭用玛瑙石砌成。上有桃坡十二级,每逢夜宴或夜游,用红灯数百盏点亮于桃坡之上,光彩夺目。泉旁有归云洞,是韩侂胄与同僚们聚集之处。南宋诗人陆游曾为之作《阅古泉记》。

三是宏丽精致的阅古堂,皇帝为之题匾。堂旁有高达五丈的沉香木山,玲珑壁立,称为西湖洞天。

陆游在《南园记》中说:“自绍兴以来,王公将相之园林相望,莫能及南园之仿佛者。”

4.贾似道与集芳园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权臣。

周密《齐东野语》载:“贾少年时荒于饮博,其生母胡夫人苦之。”其父贾涉曾任制置使,其姊贾贵妃为宋理宗所宠。因此,他屡蒙擢拔,步步升官,从九品官籍田令,步步直升为沿江制置副使、京湖安抚制置大使、两淮制置大使、参知政事、枢密院事等要职。贾氏弄权之时,正是蒙古兴起虎视南宋之时。开庆元年(1259,蒙古大举南侵攻宋,围攻南宋军事要地鄂州(今湖北武汉),正在危急之际,贾似道又升右丞相,奉命赴援。凑巧,蒙哥死于钓鱼城,忽必烈急于返回夺取汗位,而贾似道又急于向忽必烈请和。商议结果,宋、蒙割江为界,南宋每年贡奉银二十万两与绢二十万匹,蒙古军才匆匆退军北撤。但贾似道却隐瞒事实,大肆宣扬大胜而回。理宗信以为真,升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从此,这位危害朝廷的奸相专权达十七年之久,南宋腐败也达顶峰。

景定五年(1264,理宗病死,赵禥即位,是为度宗。度宗又是一位软弱无能的皇帝,十分荒淫,政事完全依靠贾似道,封贾似道为“太师”。度宗赐第西湖葛岭,大小朝政,“一切决于葛岭馆中”。据《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载:葛岭贾府,距凤凰山皇宫达二十里路,“平章(贾似道)闻朝钟响,即下湖船,不用篙楫,用大锦缆绞动盘车,则舟去如驶”。为此,北山大佛头下还专设码头,称“贾府上船亭”22

咸淳九年(1273,蒙古军大举进攻,占领襄阳,次年攻下鄂州,全面进攻南宋京都,南宋岌岌可危。咸淳十年(1274,度宗病死。仅四岁的恭帝即位。贾似道率军十三万应战,结果大败逃回扬州。朝廷上下,纷纷上奏诛死贾似道。德祐元年(1275)七月,朝廷终于下诏,谪贾似道为高州团练副使,贬循州,抄没其家。九月,押送贾似道的监官郑虎臣于途中木绵庵(福建漳州)将贾杀死。(《齐东野语》卷十九《贾氏前兆》载另一说:“小泊木绵庵,竟以病殂,或谓虎臣有力焉。”

贾似道的葛岭集芳园,是西湖北山园林之最。《齐东野语》卷十九《贾氏园池》有具体记述:

景定三年正月,诏以魏国公贾似道有再造功,命有司建第宅家庙,贾固辞,遂以集芳园及缗钱百万赐之。园故思陵(高宗)旧物,古木寿藤,多南渡以前所植者,积翠回抱,仰不见日,架廊叠蹬,幽渺逶迤,极其营度之巧。犹以为未也,则隧地通道,抗以石梁,旁透湖滨,架百余楹。飞楼层台,凉亭燠馆,华邃精妙。前揖孤山,后据葛岭,两桥映带,一水横穿,各随地势以构筑焉。堂树有名者曰蟠翠(古松)、雪香(古梅)、翠岩(奇石)、倚绣(杂花)、挹露(海棠)、玉蕊(琼华、荼䕷)、清胜(假山),已上集芳园旧物。高宗御匾“西湖一曲”、“奇勋”。理宗御书“秋壑”、“遂初容堂”。度宗御书“初阳精舍”、“熙然台”、“砌台”……

贾似道喜欢舞文弄墨,据《宋诗纪事》与《咸淳临安志》载,共写过诗十三首,其中一首《题孤山》是描绘西湖的诗:

半是楼台换却春,几回独立更销魂。

断堤野水梅花宅,千古春风月一痕。

此外在今飞来峰龙泓洞口,尚存贾似道在咸淳三年(1267)七月,隶书摩崖题记:“贾似道以岁事祷上天竺,回憩于此。客束元喜、俞听、张濡、黄公绍、五庭从,子德生侍,期而不至者廖莹中。”题记高95厘米,宽140厘米23

(三)武将韩世忠、岳飞与西湖

南宋时,京城驻有重兵,有禁军十多万,即使外驻的将军,也常回朝向皇帝奏报请示。他们在工作之余,也常常游览西湖。因为史料极缺,今仅举韩世忠、岳飞数事:

1. 韩世忠

    韩世忠(1089—1151,字良熙,宋延安(今属陕西省)人,一说绥德人。出身贫苦,十八岁从军,抗击西夏立功。靖康元年(1126,击败拥众数万的游寇李复。南宋建炎三年(1129),临安府发生了禁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兵变,强迫高宗退位。他参加了讨伐,生擒刘正彦,因功升任御营左军都统制。绍兴四年(1134),他又大破金兵于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时人以中兴第一武功誉之。后守江淮,屡败伪齐与金兵,被誉为中兴四大名将之一。高宗对韩世忠也大加表扬,亲书唐代名将《郭子仪传》赐他。

绍兴十一年(1141,他与岳飞、张俊等将领被召入朝,名义上升为枢密使,实际是解除了兵权。这原因是很清楚,他是反对高宗、秦桧一伙与金兵的和议屈服,主张积极抗金,收复失地,才受到这种待遇。从此,他“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自号清凉居士,常以纵游西湖自娱。

韩世忠的府第,虽曾三迁地方,最后住在西湖之畔,旧称湖边路,为了纪念这位抗金英雄,今名蕲王路。

他解除兵权之后,逍遥家居,常顶一字巾,跨骡,“放浪西湖泉石间,一日,至香林园,苏仲虎尚书方宴客,王径造之,宾主欢尽,尽醉而归。明日,王饷以羊羔,且手书二词以遗之”24

绍兴十二年(1142,韩世忠为了纪念抗金战友岳飞,特在灵隐寺前飞来峰建翠微亭,以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为名。此亭乾道五年(1169)知府周淙重建,清光绪中钱塘人丁丙再建。此亭今存,亭下右侧有韩世忠儿子韩彦直的题记。

2.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农家,当过佃农。家贫力学,事母甚孝。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募投军,参加抗辽之役。靖康元年(1126,金军南侵,攻下东京开封府。北宋宣告结束。建炎元年(1127,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登位,重建宋室,史称南宋。岳飞上书,力请高宗返回开封,恢复失地,而被宋廷削夺军职。后来,又随张所、王彦、宗泽等抗击金军,屡立战功。建炎四年(1130,岳飞在清水亭、静安等地袭击北撤金军获胜,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不久,又升任都统制、承宣使,重兵屯戍九江。所部军纪严明、英勇善战,时称“岳家军”,深得军民爱戴。绍兴四年(1134,讨伐伪齐,收复襄阳等六郡,升任清远军节度使,驻守鄂州。此后,屡立战功。绍兴十年挥师北伐,连克蔡州、郑州、洛阳等地,取得郾城大捷。绍兴十一年,宋廷下金牌十二道迫使岳飞班师,罢宣抚使之职,改任枢密副使,解除了兵权。同年十月,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设置冤狱,诬害岳飞。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害于西湖之旁的大理寺狱。孝宗即位,立即为岳飞平反昭雪。淳熙五年(l178,谥武穆。嘉泰四年(1204),宁宗追封鄂王。宝庆元年(1225,理宗改谥忠武。

岳飞长年驻兵在外,忙于作战。但据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记载,从绍兴三年(1133)高宗亲赐“精忠”旗开始,到绍兴十一年止几乎每一年都有一次入京都向朝廷汇报工作,并受高宗召见。但从史料看,除了奏事与高宗召见之外,未有游览西湖的记载。岳飞与西湖的关系,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府第选址在西湖之畔的前洋街,即今浙江大学湖滨校区一带。岳飞常说:“北虏(金兵)未灭,臣何以家为?”所以他不像其他武将那样,很早就择址建造,有的还多处置别业。岳飞在八月九日被罢官,八月二十四日,朝廷才命令临安府为岳飞建造府宅。十月十三日即入大理寺狱,时隔仅两个月。岳飞被害后不久,岳王府第便奉命改为“行在太学”的校址。

二是岳飞被害在西湖之旁的大理寺狱风波亭。岳飞被害后,据《朝野遗记》载:狱卒隗顺偷偷地“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又说:隗顺“葬之北山之漘,身素有一玉环,顺亦殉之腰下,树双桔(树)于上识焉。及其死也,谓其子曰:‘异地朝廷求而不获,必悬官赏。汝告言,曰棺上一铅筒,有棘寺勒字,吾埋殡之符也。’后果购其瘞不得,以一班职为赏,其子始上告官。悉如所言,而尸色如生,尚可更敛礼服也”。绍兴三十二年(1162)七月,宋孝宗登位,朝廷立即为岳飞平反昭雪。据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引《龙飞录》载:绍兴三十二年七月丙辰,临安府访求岳飞坟,在钱塘江外,当时私号贾宜人坟,今将以一品礼赞之。

    三是岳飞礼葬之后,移坟至西湖栖霞岭下智果观音院,为岳飞香火功德院,改名褒忠演福寺院。长子岳云在其左,岳云所用铁枪尚存。(十二月先以显明寺充岳飞功德寺,后因与仪王仲湜安赞妨碍,改为北山智果寺。)(《梦粱录》卷一一《岭》:“栖霞岭,又名剑门岭,亦名剑门关,在钱塘门外显明院之北,旧多栽桃花,开时烂然如霞,故名之。岭下岳鄂王墓。”杭州市园文局《西湖诗词选》收录岳飞诗《归赴行在过上天竺寺偶题》:

强胡犯京阙,驻跸大江南。

二帝双魂杳,孤冷百战酣。

兵威空朔漠,法力仗瞿昙。

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抗金爱国的思想。

 

[作者简介]林正秋,男,1936年生,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

1 《乾道临安志》卷三《牧守》。

2 《宋史·河渠志》作:周淙乾道四年知杭州,治理西湖应为乾道五年。

3 本次治理,西湖诸书不一。《宋史》卷九七《河渠志》(新标点本)作乾道九年,但有注解说明,原文作“二十九”,校点者查对了《宋会要辑稿》八之三二,列入乾道九年,因校点者依《宋会要辑稿》改定。但作者查阅了临安知府表,这一年的知府较为特殊,皇太子于乾道七年四月兼临安府尹,于乾道九年四月免尹。乾道九年正月至淳熙元年沈度为知府。因此定为沈度任知府时所为。

4 雍正《西湖志》卷一《水利》。

5 雍正《西湖志》卷一《水利》。

6 《梦粱录》卷一二《西湖》。

7 据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解释说:“祠禄官,虽居家中,但未致任(退休);虽无职事,但优享廪禄。”又说:“祠禄官,本身无官品,须其所带寄禄官或职事官而定。”

8 “西溪且留下”:据明代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一《纪胜》载:“宋建炎三年十月,升杭州为临安府,筑行宫于凤凰山,仍钱氏之旧也。初欲都西溪,帝览图曰:‘且留下。’故西溪有留下之名,俗讹楼下。”

9 《南宋考占录》。

10 (清)朱彭:《南宋古迹考》卷下《园囿考》。

11 详见《南宋考古录》卷下《园囿考》。

12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

13 《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五。

14 《宋词百科辞典·词人小传》,第456页。

15 王荣初:《西湖诗词选》,第374页。

16 赵汝愚,《宋史》卷三九二《赵汝愚传》作汉荣宪王王元佐七世孙。宋《宰辅编年录》作八世孙。存异。

17 锁厅试:凡官员应举考试,称为锁厅试。一般是官员先报名申奏朝廷,得旨取解后,即赵礼部考试。但犯有私赃罪及停职、责降官,未经重新叙用官员,即不许参加锁厅试。

18 王荣初:《西湖诗词选》,第378页。

19 《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佞倖盘荒》。

20 周密:《齐东野语》卷三《诛韩本末》载夏震率兵杀韩的过程。

21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七载:“开禧二年六月,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名士,尝筑南园。属杨万里为之作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韩侂胄想请名人作记,先请杨万里为记,杨知他是奸臣,坚决不为。后请陆游为记。陆游作了《园记》、《阅古泉记》,宋史本传说:“见讥清议”,一直被后人批评。陆游《南园记》,见《放翁逸棠》卷上。

22 《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

23 施奠东主编《西湖志》卷一〇《碑碣》,第524页。

24 (元)脱脱:《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

 

[参考文献]

 

[l](宋)周淙:《乾道临安志》。

[2](宋)施谔:《淳祐临安志》。

[3](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

[4](宋)吴自牧:《梦粱录》。

[5](宋)周密:《武林旧事》。

[6](元)脱脱:《宋史》有关宋高宗与赵与筹、赵汝愚、韩侂胄等传。

[7](清)毕源:《续资治通鉴》。

[8](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

[9](明)陈善:《万历杭州府志》。

[10](清)李卫、傅王露:《西湖志》。

[11](清)梁诗正、沈德潜:《西湖志纂》。

[12]林正秋: 《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13]林正秋: 《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杭州出版社。

[14]施奠东主编:《西湖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5]王荣初:《西湖诗同选》,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