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与斗香

2024-10-28 14:53:50 12
资料来源 | 《西湖风俗》,顾希佳 著,杭州出版社,2004

月到中秋分外明。


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吟咏月色,总喜欢联系到中秋夜。从小到大,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夜里的月亮最圆最亮。一直到今天,杭州人还都记得要过中秋节,都不会忘记在这一天夜里观赏月色,全家团聚,在一起吃月饼。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在历史上,这一带的人们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


中秋节由来已久,如果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说起,那就更加悠久了。至少在《周礼》中就已经提到,“中秋夜迎寒”,估计就是当年周天子在这一天夜里祭月的一种仪礼吧。一般认为唐代的中秋节已经蔚然成风。在不少古籍里,我们可以读到风流天子唐明皇在中秋节夜里游月宫的生动传说。据说那悠扬动听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他从月宫里带回来的。


对于南宋杭城的中秋风俗,吴自牧的《梦粱录》便有过生动的记载: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合,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说的是那时候不管富人穷人,家家都要过中秋节。一是家人团聚设宴;二是观赏月色;三是有个热闹的夜市,许多人通宵不眠。


再来看看周密的《武林旧事》吧,那里记载了南宋小朝廷过中秋节的场面,正可补《梦梁录》之不足:


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这里提到了在钱塘江里放数十万盏羊皮小水灯的场面,虽然没有作更进一步的记述,不过从上下文语意推测,必定也是朝廷的举措,否则是难以办成功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段文字中似乎都没有提到月饼,不知是什么原因。不过仔细查找的结果,在《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诸色点心事件附)”和《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这两节中,当作者开列当年杭城点心的品种名目时,则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月饼”。可见那时候市场上已经在卖月饼了。一般以为,月饼起于唐初,民间又有元末张士诚在中秋节利用麦饼中夹带字条发动起义的传说,都可供参考。不过到了明代,杭州人在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就更加确凿可靠了。我们不妨也引用两段典籍文字来证明。一是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一是万历《杭州府志》:


中秋月饼,以酥果为剂,至有一饼值银数钱者。昔惟中贵以馈官府,而迩来民间豪侈者亦习为之。糜财可叹,其视寻常用斤面所作不啻十百倍矣。


由此可见,至迟到明代,月饼在杭城已相当普遍,甚至还出现了一种“豪华型”,联想到今天市场上也有这种风气,大概古今一理,有些事也是很难避免的吧。除了吃月饼,亲友间馈送月饼之外,这时候的人们还习惯于在这天夜里泛舟湖上,或是在苏堤上“联袂踏歌”,想来也是一种相当热闹的场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大概到了清代,不知什么缘故,杭城又出现了“中秋斗香”的风俗。这是从中秋祭月衍化出来的一种样式。应该说,祭月由来已久,前面提到周天子要在中秋夜祭月,此后,历代帝王也都会在郊祭天地的时候同时祭祀日月。当年,明世宗大兴土木,造了个夕月坛,专门用来祭月,明清的皇室相沿成习,就是今天北京的月坛。这种风气影响到民间,当年家家户户也会在中秋之夜祭月。祭月的供品,当然少不了月饼,除此之外,一般都会供奉些瓜果之类,这和“七夕乞巧”时的供品有些相似。


而在清代范祖述的《杭俗遗风》中,则提到“中秋斗香”:


斗香系花神店所造,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围各宽二尺许。出售处以琵琶街为最多;即正月灯市,所售亦在是处也。大街店铺,多有供者。人家摆设,须于天井中搭台,佐以各式灯景。亦有唱南词等书者。明月初上,极形热闹焉。


在吴存楷的《江乡节物诗》中,也有一首《斗香》,题注说:“糊纸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许,中秋夜祀月则设之。”说的是同一种事象。可见这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风俗,只是如今已经不再见到了。


不仅如此,杭州人之所以喜欢中秋节,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得不提到。那就是因为这里有着许多赏月的胜景,让人流连忘返,于是更加增添了无限情趣。在西湖十景中,“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两处,就似乎是专为赏月而设计的;此外,还有一处“月岩望月”,一处“三生石谈月”,虽然名声不是很大,一般人或许不太清楚,不过在历史上却还是很有些“轰动效应”的呢。


平湖秋月,说的是在湖畔赏月,偌大一个西湖,处处都可以赏月,本来是不必固定在哪个景点上的。不过后来因为康熙皇帝南巡,亲笔题写了“平湖秋月”这四个字,马上就又有人将其刻在了石碑之上,这石碑被立在白堤西端,孤山还不到一些的地方,于是那里就立马成为一致公认的赏月最佳处了。康熙的题字有多少分量,当时的人们当然都是清楚的。不过平心而论,这地方赏月确实也有其独到之处:人们置身于水面的大平台上,眺望远处,平湖宛似明镜,映照出一轮月光,恍若仙境,不禁催人浮想连翩,这种感受又是别处所无法可以比拟的了。


三潭印月是湖中的一个岛,岛中又有小湖,曲径通幽,奇花遍地,早就是人们游览的好去处。岛的一侧,水面上又有三个中空的小石墩,倘若在小石墩的中间点上蜡烛,再用薄纸封住圆孔,烛光映入湖水,又成了水中之月,所谓“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分外别致。金庸写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特地把这个奇特的观赏风俗写进书去。几经传播,三潭印月的名气也就愈发大了起来。武侠小说的情节颇多虚构,尽人皆知,不过其间的细节描写往往十分逼真,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月岩望月,原是南宋御苑一景,如今则和当年的大内一样,早已一片荒凉,几乎无人问津了。据典籍记载,月岩的构造颇为奇特,中秋夜,月光穿过圆洞,在岩顶幻化成又一轮明月,与天上的月亮遥相呼应;而月光映入水池,又生倒影。于是乎,天上、岩上、水中各有一轮明月,堪称一绝。这种绝景,一年里只有八月十五这一天夜里方可观赏得到。在别的日子里,由于月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无法恰巧穿过岩洞,也就不可能形成如此绝景了。说起来,月岩望月在当年也不过是皇宫里的典故,平民百姓无法领略。倒是到了今天,那里一片荒芜,岩石依旧,岩石旁还刻着“高大光明”、“光影中天”等题字,有兴致的人是尽可以去探访一回的。


时至今日,满觉陇一带别出新裁,推出一种“激光闻桂赏月”活动,则又给这美不胜收的月光之夜增添一番变幻莫测的景象,声情并茂,情趣盎然,近来闻风前去观赏的人们正越来越多。


总之,“月到中秋分外明”,赏月风俗或许还会不断嬗变,赏月的活动形式也或许还会不断出新,不过这中秋节的古老传统,却依旧会年复年地沿袭下去,恐怕是不泯灭的了。




编辑: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