薝卜芬馨水影寒 - 栀子花

2024-10-28 14:53:03 6
文字 | 王小明
资料来源 | 《西湖花卉》,陈相强 主编,杭州出版社,2007年


炎夏六月,栀子花开,如霜寒类雪,幽馥香远。


栀子系茜草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株高1—2米,翠叶婆娑,花洁白六裂,浓香四溢。但花期甚短,不出数日花色转黄褐而枯谢。果实先绿色,后转黄橙色,此果似倒卵形而有棱,活像一只注满绍兴黄酒的酒杯,其形酷似古代的“卮”(酒器),故得“卮子”之名,而“栀子”则是“卮子”转化来的。


栀子花,有黄栀子、木丹、越桃、鲜枝等别名。另外,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山居赋》中,有“林兰近雪而扬猗”句。“林兰”,是谢灵运所说的浙南地区花叶较大的栀子。栀子在佛经中称为薝卜,传说我国的栀子种子是从古天竺国(今印度)传入的,有位佛学大师诗道:“堪怜劫里耽禅定,入梦犹闻薝卜香。”诗中的“薝卜”指的就是栀子花。


常见的栀子花是白色的,而我国却有红色的栀子花,并在深秋开放。这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蜀中有红栀子,花烂红色。”《万花谷》记叙了五代时蜀主孟昶深秋10月在王宫芳村园宴请群臣,宴中命宫女捧出红色栀子花供欣赏。其花色深红,瓣6出,清香如梅。蜀主命宫廷御画师当场画于团扇上,又命宫女绣于衣服上。据传这种红栀子花主要产在四川幽甲天下的青城山,很可惜,现在红栀子已经失传,不然肯定是珍品了。


作为中药的栀子(上)与栀子花


我国栽培栀子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唐欧阳询编的《艺文类聚》载:“汉有栀茜园。”说明至少在汉代的庭院里有栀子栽种。《史记·货殖列传》进一步记叙:“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足见当时种植栀子利润之丰,同时可见栀子花在人们生活中地位之高。


西湖花卉中,栀子花是既平凡但又受人喜爱的花卉。南宋时期,西湖边已遍栽栀子花,每当暑天,湖畔翠叶丛枝,栀子花怒放,芳香心脾,引得大诗人陆游赞咏“清芬六出水栀子”,诗人蒋梅边不但赋诗感慨“对花六月无炎夏”,还把栀子花晒干,作室内焚香之用。在民间,据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五月端午节杭城内外家家户户购买栀子花、蜀葵花等鲜花过节,而一般平时无养花习惯或供养不起花的人家,端午节“不可无花供养”,不然会被人笑话.栀子花是当时杭城端午节的“节花”,销量很大。也许栀子花繁殖方便,容易成活,无论在湖畔溪边,山坡园林中,到处可栽种,就不存在物以稀为贵了,逐渐被人贱视,以为是花中下品。但如果翻阅历代文人雅士以栀子为诗料的诗词,却都是夸其身价高雅。


栀子入诗,始自齐梁,历史很为悠久,后来杜甫、刘禹锡、朱熹、杨万里等唐宋诗坛名家都有题咏。其后如宋代杭籍女词家朱淑贞有《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薝卜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宋代诗人吴文英《清平乐》咏栀子词,题于扇面流传于今,词云:“柔柯剪翠,蝴蝶双飞起。谁堕玉钿花径里?香带熏风临水。露红滴沥秋枝,金泥不染禅衣。结得同心成了,任教春去多时。”


明代大画家、诗人沈石田有诗云:“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清代诗人陆其年《二十字令》咏团扇上栀子花云:“纨扇上,谁添栀子花?搓酥滴粉做成他。凝禅纱夭斜。”


如今,栀子花的栽培极其普遍,常见品种为栀子重瓣栀子水栀子,皆翠叶白花,幽馥香远。栀子不但是园林露地栽培的优良绿化美化和香化树种,而且还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若以枝小叶小花也小的丁香栀子制作盆景,因它植株矮小,高不盈尺,枝叶常绿,峻奇挺秀,且生长缓慢,匹配以山石,缀以清泉流水,烘云托月,作成盆景,颇有宋女词人朱淑贞的栀子》七律的诗情画意。





编辑: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