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西湖名人缘 - 范公孤山访林逋

2024-10-28 14:50:18 15

编者按: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根是名湖,魂在名人。通过名人与名湖的历史渊源,我们探索西湖文脉,钩沉西湖故事。“走近西湖”公众号推出《古今名人西湖缘》系列。我们一起看历史古今,品文化余韵。



文字 | 钱钧

推荐单位 | 西湖学研究会文化旅游分会



北宋初年,有两位文坛大咖,两人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一个在朝,一个在野,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将他们相互吸引,成为忘年交。一位是唱响《岳阳楼记》的朝廷命官,一位是不肯出仕的隐逸诗人,这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与林逋。


范仲淹比林逋小22岁,他对隐居孤山,不娶不仕的林处士仰慕已久,十分钦佩,尊为师长。范仲淹择友,交的是德行、人品,用他自定标准是“惟德是依,因心而友”。


天圣四年(1026)暮春,林逋坐着小船自由自在地欣赏西湖美景,一抬头,看见两只白鹤在湖上盘旋,正是自己蓄养的“鹤皋”。这是家里来了客人,鹤皋作为信使飞到湖上前来通报。林逋赶紧命人调转船头,匆忙赶回孤山家中。走进堂前,只见坐着两位陌生的客人,其中一位客人见林逋进来,起身拱手道:和靖先生,在下范仲淹,现任江苏兴化县令,久慕先生大名,特来拜访阁下。


林逋字和靖,一听是范仲淹,喜出望外,因为早在去年秋冬,他就收到过范仲淹寄来的诗歌,至今记得最后两句“早晚功名外,孤云可得亲”,当时读了,心头一暖,感觉此人应是自己的知音。因为有先前赠诗的好感,林逋对范仲淹非常热情。


范仲淹恭恭敬敬地对林逋说:凡是圣明的时代都会重视隐逸的贤达,在人们都在追逐功名利禄的时候,您就是俗世中的一股清流。当今宋真宗、宋仁宗两位圣上,在繁忙的朝政当中,也不忘给先生诏赐粟帛,这说明皇上对您的高度重视啊。


林逋其实不太喜欢被当面夸赞,但刚才范仲淹的一番话,觉得也无不妥。首次拜访,彼此印象深刻,充满好感。范仲淹在《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一诗中,记下与林逋这次见面的情景:


山中宰相下崖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

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君同德少,樽前长揖圣贤清。


诗中称林处士为“山中宰相”,展示出“笑傲行”的松弛感,陈述了对林逋格调和气度的欣赏之意。中间两联描写了西湖的美景,抒发了范仲淹对西湖湖山风光的喜爱之情。尾联直抒胸臆,称林处士为“圣贤”,只有“长揖”才能体现出的谦恭态度,表达了希望从林逋那里能够吸取更多的政治智慧,虚心向他学习的愿望。


范仲淹只有面对着林逋,他的心情才会格外宁静。在杭州逗留期间,一有空就去孤山,与林逋的每一次见面都十分珍惜。有一次约好了朋友想再去拜访,结果因为一场大雨而未能成行,令他十分不悦。事后专门写了一首《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表达遗憾之情:


闲约诸公扣隐扃,江天风雨忽飘零。

方怜春满王孙草,可忍云遮处士星。

蕙怅未容登末席,兰舟无赖寄前汀。

湖山早晚逢晴霁,重待寻仙入翠屏。


天圣六年(1028)秋,阔别两年,范仲淹经过长途跋涉,又出现在了林逋面前,林逋既惊又喜,一见面,范仲淹就赶紧从衣兜里掏出洋洋万言的《上执政书》,递交给林逋。


这一次,范仲淹在杭州停留了好几天。夜深人静之时,林逋把范仲淹的呈书反复细看,他越来越觉得这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中年人,既有眼光有思想,更有胆量有魄力,是难得的人中之龙啊!


临别时,林逋亲自到菜地里摘了一些新鲜的蔬菜瓜果,为范仲淹设宴饯行。并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赋诗《送范寺丞仲淹》,对当时尚未显达的范仲淹加以鼓励:


林中萧寂款吾庐,亹亹犹欣接绪馀。

去棹看当辨江树,离尊聊为摘园蔬。

马卿才大常能赋,梅福官卑数上书。

黼座垂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


诗中称颂范仲淹现在的官职虽小,但胸怀大志,才学能力堪比汉代的司马相如,更有梅福(西汉时期的小县丞)那样心系天下的远大目标,期许将来能够获得朝廷重用,充分展示才华。正如林逋所言,庆历三年(1043年),54岁的范仲淹终于位登宰相,遗憾此时的林逋已经不在人世。


皇祐元年(1049年),时年61岁的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他对已经离世二十多年的林处士,依然念念不忘,深深怀念:


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

犹笑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东汉高士严子陵,是范仲淹最钦佩的先辈,范仲淹把林和靖比喻成严子陵,表达了内心的无比崇敬。范公与林逋,一个是入世的强人,一个是出世的高人,他们在互相倾慕中产生的友情,人品高洁,底色纯正。





编辑: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