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 西湖对话
您的位置:
七月的孤山,辉映在火红的晚霞中,一湖碧水,满面薰风,秀山翠色中,不时透出一丝凉意。就在这样一个寻常的傍晚,在放鹤亭中,面对那座孤坟,我又一次缅怀起一位与孤山永恒同在的超逸隐士,一位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人物,他就是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和靖。
林和靖,原名林逋,字君复。他出生于北宋时期奉化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诗词文章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然而,他却对功名利禄毫无眷恋,在江淮漂泊中结束青年时代,四十岁开始,林逋隐居于西湖的孤山,过着非常人可以想象的世外生活。
孤山,一片清幽宁静的湖上孤屿,山林环绕,湖水相依。北宋时的林和靖就在那里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草屋,周围种满了梅花。每到寒冬时节,梅花傲雪绽放,红白相间,如诗如画。无不让文人雅客神往,但没有第二个人如他这般沉醉于这片梅林,每日树前花下,视梅花为知己,以梅为伴,以梅为妻,写下了许多深度赞美梅花的诗篇。那梅花于斯,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而是一种人性的高洁、坚韧和超然脱俗的精神象征。
在林和靖的生活中,除了种了一围的梅花,他还养了“鸣皋”和“舞风”两只仙鹤。这两只仙鹤似有灵性,人鹤相处得极为融洽。每当有客人来访,林和靖不在家时,童子便会放飞仙鹤。林和靖远远看到仙鹤飞起,便知有客前来,即刻归家。仙鹤成为了他与外界联系的特殊使者,也为他的隐居生活增添了几分情趣与生气。
作为清逸隐士,林和靖的日常生活简单而充实。他每日清晨起来,漫步于山林之间,欣赏梅花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午后,他会在草屋中读书、写诗,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夜晚,伴着月光,与仙鹤相伴,或沉思,或吟唱。他的生活虽然清苦,内心却充满了宁静和满足。
人有高怀,诗吐心志。林和靖的诗风如其生活般清新自然,但却意境高远。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内心的情感为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受到了许多文人雅士的赞赏和推崇,成为了北宋诗界词坛的一道亮丽风景。
然而,林和靖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保持着一定的交往,如范仲淹、梅尧臣等。他们相互欣赏,相互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友人对林和靖的才华和人品都赞誉有加,他们的交往也成就了湖上文坛的一段段佳话轶事。
林和靖一生未婚,无子无女。有人曾问他为何不娶妻生子,他笑答:“吾志在山林,无意于尘世之乐。” 临终前,他留下了一首《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这首诗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表达了他对司马相如表忠写《封禅书》鄙视和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他死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以表彰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华。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喧嚣的城市里,林和靖的形象愈发清晰。他的超脱与淡然,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的时代里,找到了一种回归本真的力量。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或许,我们无法像林和靖那样彻底地隐居山林,但我们至少可以在纷繁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坚守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纯真。
苏轼在杭当官时,曾对这位诗坛前辈很是敬仰,虽然生年交错,未能相见,却在读过林逋诗作后梦见他炯炯的目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瞭然光可烛。”林和靖,一位世外的隐士,为何为历代文人雅士如此怀念?想是林和靖那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超逸的才情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及着人们的心灵,拷问着人们的灵魂。其实,此时此刻又何曾不是呢?
// 作者简介
朱庆文,现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兼楹联工作部主任,浙江科技大学服装设计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省作协、省书协等会员,西湖印社社员,省直机关道德模范等。曾为省楹联研究会会长,省辞赋学会副会长,省政协诗书画之友诗理事,浙东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等。
出版专著《楹联十讲》《对联格律学》《怎样写对联》《对联入门教程》《格律诗十讲》《怎样写格律诗》《饮和集》等,合作或编著出版《朱子精神遗存》《西湖新咏》《湘湖楹联》《湘湖新咏》《杭州寺观教堂楹联集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