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2—1937)的杭州与西湖|夏思

2024-11-07 15:12:43 3

2024年9月23日,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主办的《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博馆区成功举行,论文集精彩亮相!
论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湖学研究会对杭州西湖的解读,使西湖的学术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张建庭会长主编,潘云鹤院士题字,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题序,书中收录了86篇与西湖文化相关的文章,涉及西湖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西湖美学、美食文化、西湖综保工程等。
为了让更多热爱西湖的读者能赏读到《走近西湖》论文集,我们将陆续选择论文集中的优秀文章经过提炼后分期与大家分享。



民国时期(1912—1937)的杭州与西湖
文字 | 夏思


杭州西湖自古有许多名称,如钱塘湖、金牛湖、明珠湖等,从现有文献看,第一个将杭州西湖称为“西湖”的是白居易,他在《杭州回舫》一诗中写道“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之所以将这片美丽的湖水称为“西湖”,是因其位于杭州城的西面。而如今,西湖位于杭州主城区的中心位置,成为杭州的“城市客厅”。西湖与杭州城市关系的转变是从何开始?答案就在民国。笔者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前的时间段为基础,探讨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关系。

一、西湖与杭州城市关系之转变


中华民国成立后,从废杭州府到设立杭州市经历了一番波折。1912年2月,废杭州府,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1927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杭县直属于省。1927年5月杭州市政厅成立,邵元冲任杭州市政厅长。6月20日改杭州市政厅为杭州市政府,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等六个区为杭州市辖区,这是杭州正式建市的开端。

自隋代修筑杭州城伊始,直至清末,西湖与杭州城的空间关系是稳定的,西湖始终位于杭州城的西面,属城外,与城内有一墙之隔。文人雅士或普通百姓游赏西湖,须穿越临湖的钱塘门、清波门、涌金门才能到达湖畔。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帝制,为西湖和杭州融为一体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出于革命和建设的双重需要,1912年7月,杭州开始拆除城墙。首先拆除钱塘门和涌金门之间的城墙,1913年拆除清旗营围墙。1927年,杭州市政府工程局从城市发展角度提出要学习上海,拆除城墙以建筑环湖马路发展贸易,将涌金门、清波门、钱塘门三门及其之间的城墙全部拆除,在原先清旗营所在地开辟了“新市场”,重点发展商业,修筑南山路和湖滨路。

城墙的拆除打破了西湖和杭州之间的隔阂,西湖从郊外风景变成了城内风景的一部分,从此“西湖搬进了城里”。这在杭州与西湖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范祖述在《杭俗遗风》里将这一举动称为“西湖革命”:“自民国纪元,西子湖亦从而革命。西湖何能革命?革旧有地位势力之命也。新市场成立,即为西湖之一大游览地。向之涌金门外,无势力存在之余地。”


1912—1937年间,根据西湖建设程度及杭州市政建设思想的转变,可大致分为民国建设初期(1912—1927)、黄金十年建设时期(1927—1937)两个阶段。

二、西湖建设

一、民国时期西湖建设

(一)疏浚西湖
西湖自清代阮元治理之后,长期疏于管理,到了民国时期湖面面积缩小,湖水淤浅。1917年,西湖浚湖局改为西湖工程局,隶属于省会工程局,开始使用机器从事西湖的疏浚工作,但因当时政局不稳,对西湖的治理“仅稍加整理”而已,西湖依旧淤积,尤其是里西湖及长桥一带多是芦苇,外西湖的游船航道需要立竹竿作为标记方可通行。

(二)景点修缮和新增

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统计,杭州有旅游景点450多处,到清代的《湖山便览》景点增至1000多处,民国时期因政府加强对古迹遗存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更加丰富。


1912年辟孤山东麓为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1913年,在孤山西南麓拓建西泠印社社址和其他景观建筑;1914年重修西泠桥;1915年修葺葛岭上的流丹阁和览灿亭;1917修建灵隐寺的大悲阁;1918年、1923年两次修建岳王庙、岳坟;1921年,断桥桥面改为平路以便汽车通行,去除桥亭;建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并藏有浙江省最古老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1923年重修钱王祠;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孤山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并在后孤山造了中山纪念林、中山纪念亭等。


(三)环湖马路修建

1920年,环湖马路开工建设改善了西湖的游览条件。环湖马路自钱塘门起,绕西湖苏堤、白堤而至灵隐。1922年,杭州永华汽车公司开辟了环湖公交游览专线,起自湖滨、止于灵隐,中间设有中山公园、岳坟等站,每站可自行上下车,游览附近名胜,全程约九千米。


二、黄金十年时期西湖建设


1927—1937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这十年间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1927年,杭州设市后,市政府确定杭州城市发展方向为“以西湖风景区开发为重点带动市政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即将杭州城市发展定位为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杭州市市长周象贤曾言:“欲繁荣杭市,首当整理西湖,吸引游客,同时须注重生产建设,发展农工商业,增进富庶,使市民得安居乐业。”杭州市政思想的转变使得西湖成为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市政府加大了对西湖风景区的建设力度,负责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务局各项工作“莫不以布置风景,造成庄严灿烂之杭州市为主旨”。

此阶段整治西湖的重点为开辟湖滨公园,修缮名胜古迹,完成西湖周边造林计划、疏浚湖区及禁止营葬等,西湖风景区沿线的风貌有了明显改观。

(一)疏浚西湖
1927年,杭州建市后,疏浚西湖的事由省会工程局和杭州市政府工务科负责,设30人的浚湖队,配置了挖泥机两艘、捞草船两艘、小船18艘,每日约可开挖湖泥及捞除水草各10立方米,工作效力,尚属不弱。“但因湖面过广,虽竭尽全力,而疏浚深度有限,故目前只能维持现状,免其继续淤涨而已。”
1929年因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筹备,西湖的治理工作得到重视。此后一直到杭州沦陷之前,西湖一直有得到疏浚,但因政府财力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淤塞的情况日益严重。

(二)景点修缮和新增
杭州市工务局十年间遵循“在可能范围内的,大致保留原有形式的原则,以求率真”的修缮方针对西湖周边名胜古迹进行修缮。《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中记载了1927—1937年十年来名胜古迹修筑情况:十年来经修理或改建者,有花港观鱼、平湖秋月、放鹤亭、双峰插云、巢居阁、数峰阁、先烈寺、竹素阁、浙军故光金陵阵亡将士墓、苏小小墓、岳庙、曲院风荷、冯小青墓、镇海楼、镇东楼、梅花碑、康庄、宝叔塔、六和塔、陶烈士墓、徐烈士墓、武松墓、湖心亭、三潭印月等处。以修理保俶塔工程为最巨,整理三潭印月次之。市政府特别注意西湖风景区的绿化工作,积极推进造林活动,在西湖四山、各公园及风景名胜区植树七百万余株。

市政府还十分重视新市场与西湖之间的连接,在湖岸修建整齐的石磡、码头、栏杆,以码头为依据建立五大花园式公园,使新市场成为游览西湖的起点。1930年又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建立了第六公园,西湖湖滨公园成为新市场的核心部分。此外,还加宽白堤、苏堤堤身,修筑水泥路面并种花木、设游亭,使白堤、苏堤成为受人喜爱的公园。在各公园栽植花木、装置电灯、添置凳椅,方便游客休息。

到了1937年,西湖景点可细分为湖中区(14处)、孤山区(42处)、北山区(128处)、南山区(136处)、吴山区(66处),有380余处之多,可谓十分丰富了。“西湖边由此迎来了一个全新的、 又仿佛曾经存在过的场景,游客均庸集于此, 最堪骋怀游目者,为湖滨公园, 每当夕阳西下,红男绿女,往来不绝。”

(三)马路修建
“新市场”建设期间,在“新市场”范围内修马路。本着“路要修的笔直得像支箭,街道整齐如同一张棋盘,马路互成直角”的规划和设计理念重新规划道路,将道路分为一、二两等,设置不同路面宽和人行道宽。

1932年,对环湖马路进行柏油改造后,延长了环湖游览线路。起点在迎紫路(今解放路湖滨至青年路)青年路口中心站,沿线设陈列馆、延龄路、平海路、湖滨路、六公园、圣塘路、昭庆寺、断桥、平湖秋月、中山公园、西泠桥等站。里西湖游览线路包括保俶塔、葛岭、岳坟、玉泉、洪春桥、九里松、石莲亭、白乐桥、灵隐等站。还在西湖南线开辟了湖滨至六和塔的公交游览线路,经湖滨路、涌金门、南山路、净慈寺、赤山埠、四眼井、虎跑至六和塔江边下。

(四)完善西湖保护管理制度
民国时期,当时的杭州市政府意识到西湖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杭州为中国唯一名胜之区,若非厉行限制其建筑,不足以维护固有之风景,遑论增益湖山之美观。”为确保西湖景色的统一,制定了《杭州市工务局取缔建筑暂行章程》《杭州市取缔西湖建筑规则》《杭州市建筑规则》等。

其中《杭州市取缔西湖建筑规则》规定:凡建筑地点,如有遮蔽名胜或风景者,禁止建筑。沿湖及临湖上山建筑物之高度,以不遮蔽名胜或风景为限,其外表装饰应采取东方风景式(如本国宫殿亭榭等古式),或西方建筑如Bungalow或Dalifornia等式,务必注意美的方面……沿湖及临湖山上之旧有建筑应及时粉刷整齐……沿湖建筑者,应设备窨缸及粪池,不得将任何污水流入湖内……从条例可以看出,市政府不仅对当时西湖的建筑风格做了限定,还对沿湖的建筑修缮进行强调,维护了西湖的天然风景,客观上来说是较为严格的。

三、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因有西湖这一优秀的旅游资源,杭州早在南宋时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游赏之城,元明清时期杭州旅游依旧兴盛,直至晚清时局逆转,传统旅游受挫。到了民国,西湖的治理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杭州城市风景大为改观,旅游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杭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1924年春天,上海银行旅行部组织了首次国内旅游团赴杭州观光旅游,直至抗战前夕(其中1927年因故停止),每年组织旅游团开行游杭专车,由于专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及优良的环境使得旅行变得十分便利,在当时很受欢迎,“四月二三日间,顾客大集合,所购车票,悉数售罄”。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西湖博览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为提倡国货,谋实业之发展,救济工商,经过长达五年的筹备,1929年6月6日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开幕。首届西湖博览会在沿西湖白堤、孤山、里西湖一带设立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八馆,第一特种陈列所、第二参考陈列所两所以及铁路陈列所、交通部电信所陈列处、航空陈列处三处。这场盛会历时137天,参观总人数达1761万多人次,是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也是民国时期唯一全国规模的展会,对当时的杭州、浙江甚至整个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博览会期间,中国旅行社在会场设立了分社办事处,开展游览接待咨询业务。为方便游客在杭州的游玩,特地编辑《西子湖》一书给游客提供游览向导。商务印书部及中华书局等相继出版西湖游览指南类手册,如《实地步行杭州西湖游览指南》等。《杭州导游》是民国时期一本重要的杭州游览手册,对当时杭州区域的山水名胜、旅游交通、食宿娱乐、特产名产等都有详细介绍,为公众旅游提供了帮助。

经历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的盛况,杭州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外国游客也纷至沓来。据统计,1930年杭州市政府接待国际游客1211年人次,1936年该人数达到10419人次。“近年来,不但居民日增,游人蚁集,即欧美各国人士,慕名而来的,每年达百万人以上。外人尝把它(西湖)当作东方的日内瓦湖看待。因之,杭州的地位更蒸蒸而日上。”


历史上,西湖与杭州的发展是相互成就的,西湖优美的自然山水构成了杭州城市魅力的底色,杭州官员历经千年而不怠的治湖之举、文人墨客游赏西湖留下的文学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西湖文化的内涵。到了民国时期,“如同中国本身正在转型一样,杭州必须给自己重新定位”。正是因为西湖的存在及千百年来西湖知名度的积累,杭州市政府从组建开始就抓住了西湖这一核心,确定了旅游立市的方针,使得杭州向“以旅游业为主、带动工商业发展”而转变,最终促成了杭州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并影响至今。“西湖对杭州城市发展的定位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内湖泊所不能比拟的”。

民国政治上的内忧外患却成就了思想上的开放进步,民国早期的城市建设受西方民主思想、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较大,当时的杭州市市长及工务局主持改造的官员中多位有国外名校留学经历,他们将西方的城市建设思想带入杭州,反映在市政建设和对西湖的改造上,如举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在西湖边建立湖滨公园供游人游赏等,都是中西方思想交融的成果,反映了杭州和西湖逐渐走向现代化。



//作者简介:

夏思,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博馆员



编辑:每每
图片:来源于《走近西湖》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