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 前沿视界
您的位置:
杭州西湖自古有许多名称,如钱塘湖、金牛湖、明珠湖等,从现有文献看,第一个将杭州西湖称为“西湖”的是白居易,他在《杭州回舫》一诗中写道“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之所以将这片美丽的湖水称为“西湖”,是因其位于杭州城的西面。而如今,西湖位于杭州主城区的中心位置,成为杭州的“城市客厅”。西湖与杭州城市关系的转变是从何开始?答案就在民国。笔者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前的时间段为基础,探讨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关系。
一、西湖与杭州城市关系之转变
中华民国成立后,从废杭州府到设立杭州市经历了一番波折。1912年2月,废杭州府,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1927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杭县直属于省。1927年5月杭州市政厅成立,邵元冲任杭州市政厅长。6月20日改杭州市政厅为杭州市政府,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等六个区为杭州市辖区,这是杭州正式建市的开端。
自隋代修筑杭州城伊始,直至清末,西湖与杭州城的空间关系是稳定的,西湖始终位于杭州城的西面,属城外,与城内有一墙之隔。文人雅士或普通百姓游赏西湖,须穿越临湖的钱塘门、清波门、涌金门才能到达湖畔。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帝制,为西湖和杭州融为一体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出于革命和建设的双重需要,1912年7月,杭州开始拆除城墙。首先拆除钱塘门和涌金门之间的城墙,1913年拆除清旗营围墙。1927年,杭州市政府工程局从城市发展角度提出要学习上海,拆除城墙以建筑环湖马路发展贸易,将涌金门、清波门、钱塘门三门及其之间的城墙全部拆除,在原先清旗营所在地开辟了“新市场”,重点发展商业,修筑南山路和湖滨路。
城墙的拆除打破了西湖和杭州之间的隔阂,西湖从郊外风景变成了城内风景的一部分,从此“西湖搬进了城里”。这在杭州与西湖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范祖述在《杭俗遗风》里将这一举动称为“西湖革命”:“自民国纪元,西子湖亦从而革命。西湖何能革命?革旧有地位势力之命也。新市场成立,即为西湖之一大游览地。向之涌金门外,无势力存在之余地。”
1912—1937年间,根据西湖建设程度及杭州市政建设思想的转变,可大致分为民国建设初期(1912—1927)、黄金十年建设时期(1927—1937)两个阶段。
(二)景点修缮和新增
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统计,杭州有旅游景点450多处,到清代的《湖山便览》景点增至1000多处,民国时期因政府加强对古迹遗存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更加丰富。
1912年辟孤山东麓为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1913年,在孤山西南麓拓建西泠印社社址和其他景观建筑;1914年重修西泠桥;1915年修葺葛岭上的流丹阁和览灿亭;1917修建灵隐寺的大悲阁;1918年、1923年两次修建岳王庙、岳坟;1921年,断桥桥面改为平路以便汽车通行,去除桥亭;建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并藏有浙江省最古老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1923年重修钱王祠;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孤山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并在后孤山造了中山纪念林、中山纪念亭等。
(三)环湖马路修建
1920年,环湖马路开工建设改善了西湖的游览条件。环湖马路自钱塘门起,绕西湖苏堤、白堤而至灵隐。1922年,杭州永华汽车公司开辟了环湖公交游览专线,起自湖滨、止于灵隐,中间设有中山公园、岳坟等站,每站可自行上下车,游览附近名胜,全程约九千米。
二、黄金十年时期西湖建设
三、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因有西湖这一优秀的旅游资源,杭州早在南宋时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游赏之城,元明清时期杭州旅游依旧兴盛,直至晚清时局逆转,传统旅游受挫。到了民国,西湖的治理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杭州城市风景大为改观,旅游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杭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1924年春天,上海银行旅行部组织了首次国内旅游团赴杭州观光旅游,直至抗战前夕(其中1927年因故停止),每年组织旅游团开行游杭专车,由于专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及优良的环境使得旅行变得十分便利,在当时很受欢迎,“四月二三日间,顾客大集合,所购车票,悉数售罄”。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西湖博览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为提倡国货,谋实业之发展,救济工商,经过长达五年的筹备,1929年6月6日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开幕。首届西湖博览会在沿西湖白堤、孤山、里西湖一带设立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八馆,第一特种陈列所、第二参考陈列所两所以及铁路陈列所、交通部电信所陈列处、航空陈列处三处。这场盛会历时137天,参观总人数达1761万多人次,是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也是民国时期唯一全国规模的展会,对当时的杭州、浙江甚至整个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博览会期间,中国旅行社在会场设立了分社办事处,开展游览接待咨询业务。为方便游客在杭州的游玩,特地编辑《西子湖》一书给游客提供游览向导。商务印书部及中华书局等相继出版西湖游览指南类手册,如《实地步行杭州西湖游览指南》等。《杭州导游》是民国时期一本重要的杭州游览手册,对当时杭州区域的山水名胜、旅游交通、食宿娱乐、特产名产等都有详细介绍,为公众旅游提供了帮助。
经历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的盛况,杭州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外国游客也纷至沓来。据统计,1930年杭州市政府接待国际游客1211年人次,1936年该人数达到10419人次。“近年来,不但居民日增,游人蚁集,即欧美各国人士,慕名而来的,每年达百万人以上。外人尝把它(西湖)当作东方的日内瓦湖看待。因之,杭州的地位更蒸蒸而日上。”
历史上,西湖与杭州的发展是相互成就的,西湖优美的自然山水构成了杭州城市魅力的底色,杭州官员历经千年而不怠的治湖之举、文人墨客游赏西湖留下的文学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西湖文化的内涵。到了民国时期,“如同中国本身正在转型一样,杭州必须给自己重新定位”。正是因为西湖的存在及千百年来西湖知名度的积累,杭州市政府从组建开始就抓住了西湖这一核心,确定了旅游立市的方针,使得杭州向“以旅游业为主、带动工商业发展”而转变,最终促成了杭州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并影响至今。“西湖对杭州城市发展的定位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内湖泊所不能比拟的”。
民国政治上的内忧外患却成就了思想上的开放进步,民国早期的城市建设受西方民主思想、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较大,当时的杭州市市长及工务局主持改造的官员中多位有国外名校留学经历,他们将西方的城市建设思想带入杭州,反映在市政建设和对西湖的改造上,如举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在西湖边建立湖滨公园供游人游赏等,都是中西方思想交融的成果,反映了杭州和西湖逐渐走向现代化。
夏思,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