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 前沿视界
您的位置:
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浙江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读书处的建置历史探究,挖掘建筑背后的真实故事,展现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元素,再现伟人毛泽东、名人康有为在西湖留下的印记,让后人更多地关注和研究西湖丰富的人文遗产,并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优良的传统。
丁家山为南高峰支脉,山体不高,海拔35米,西接大麦岭与苏堤望山桥隔西里湖相望,环境清幽。《湖山便览》卷九称:“俯瞰全湖,水天一碧,又名一天山。”与热闹的湖滨相比,丁家山一带显得宁静而惬意,故昔日湖上诸多私家园林如蒋庄、郭庄、康庄、刘庄等纷纷落户于此。
毛泽东读书处位于丁家山东麓、西湖国宾馆内的刘庄北侧山体上,其建筑也是原康庄的一部分(蕉石山房旧址)。因西湖国宾馆面临西湖、背靠丁家山,加上宾馆的前身是由刘庄、康庄等私家园林构建而成,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而闻名。
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的南面是刘庄,刘庄三面临湖,《江南园林志》称“为湖上别业中最大者”,昔有“湖上第一庄”之称。刘庄借西里湖之景,遥对苏堤,前人曾评说:“西湖得天下山水之胜,刘庄占西湖风光之灵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刘庄与近邻的康庄、韩庄、杨庄等合并在一起,改建为西湖国宾馆,它的园林布局、房屋建筑由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建筑大师戴念慈先生重新设计改建,又经过90年代末期大规模的翻建整修,如今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曲廊修竹、古木奇石,加上丰富的人文景点而冠居“西湖第一名园”。
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
二、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建置溯源
马时雍主编的《杭州的山》中的《丁家山》章节记载:“……山顶静卧着一幢面积约220平方米的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走近这黛瓦朱窗、飞檐翘角的‘老房子’,一块黑底金粉的匾额赫然入目:毛泽东读书处……这幢鲜为人知的老屋,它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毛泽东的读书活动,还在于它曾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的别墅‘康庄’所在。”根据书籍的记载,毛泽东读书处建筑的前身是康庄的一部分……
1932年版的《西湖新志》卷八:“康庄,在丁家山。为南海康有为别业。沿径而上,有岫筠亭,最高处有屋三楹,额曰‘开天天室’,其地即蕉石山房遗址。颇多奇石,亦湖上一胜景也。”2004年马时雍主编《杭州的古建筑》中的《康庄遗址》章节记载:“目前康庄内保留的遗迹有:一座饰有绿色和黄色琉璃瓦的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称蕉石山房……”可推测康庄的“开天天室”的前身是“蕉石山房”……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国时期杭州》一书中《民国时期杭州西湖园林》章节记载:“丁家山有‘康庄’,是康有为别墅。1917年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居上海,经常来往于沪杭。后得夏超支持,获丁家山一地,以4万余银元,营造别墅……园内有‘人天庐’‘开天天室’‘明瑟亭’‘幽饮亭’‘石老云荒馆’等。从大门入园,便见万竹深深,中通一曲幽径,有亭名‘岫筠’。转入沿山,石蹬二百余级,弯曲高下,行有戒心,名‘却曲蹬’。拾级而上至‘开天天室’,室前有岩石数方,高岩兀立,上刻题‘康山’‘潜岩’等字,岩前有亭称‘与木同居’……”书中细致的描绘除了让我们对康庄当时大致的格局有了了解外,现存的“康山”“潜岩”题刻更是让我们确定康庄的“开天天室”位置就是蕉石山房所在的位置。
清雍正年间曾任浙江总督李卫主持修纂的《西湖志》卷四中有这样的记载:“丁家山在金沙港西南,上有岗阜,俯瞰全湖,与北岸之乌石峰、栖霞岭相拱揖。国朝雍正九年,总督李卫既修浚西湖,爱芟刈榛秽,辟蹬道数十级,延缘而登。于半山置亭,以为憩息之所,更上为八角亭,题小序为额,亭外悬崖数仞,护以石栏,黛色波光,如在阶土戚。更进为肪室数楹,窗槛玲珑,湖渌远映,恍疑乘槎天汉。舫前奇石林立,状类芭蕉,题曰‘蕉石山房’。石根天然一池,泉从石罅出,淲淲作声,演清漾碧。临池复置小轩,颇极静洁……蹬道之南壁高丈许,前一巨石,卓立如屏,遂称蕉屏,屏以内庋石床、石几,泠然虚应,雅宜鼓琴,目曰‘蕉石鸣琴’……”从以上记载中可见李卫对西湖景观营造地注重,同时“蕉石山房”“蕉石鸣琴”因何而得名,因谁而起一目了然——李卫才是“蕉石山房”“蕉石鸣琴”景点的开辟者和营造者,自此“蕉石山房”“蕉石鸣琴”景点算是名正言顺地载入史册,被后人口碑相传。后来,康有为在此建“康庄”……
三、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的名称由来
在毛泽东读书处建筑前竖立着一块标志碑,描红的“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这几个字特别醒目,碑上简洁的文字说明这处建筑是在1997年8月29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施奠东主编的《西湖志》卷二记载:“……刘庄旁之丁家山有一座二百二十平方米封闭亭子,内有书架、落地灯、沙发和一台五十年代产熊猫牌收音机,此处为毛泽东在杭州西湖时之读书处……”书中相关此处建筑在其他章节中也未见有“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的称谓,由此可推测此处建筑的正式命名应该在1997年立碑之时。“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缘何而起呢?是不是因为主席在杭州逗留期间经常在这里看书、工作于是就有了这个说法呢?这个问题在《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中找到了答案。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以苏联经济建设为模式深感不妥,他认为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照抄、机械搬运,我们国家应该开始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经济建设道路。为此他在党内多次倡议,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阅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书。
1959年冬,他再次倡导联系中国实际,阅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组成了自己的读书组。刘少奇、周恩来也先后组成了读书组,以后又扩大到中央、省、地、县四级领导干部都参加这一学习活动。毛泽东读书组成员是主席亲自提名的,如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读书组就在丁家山“蕉石山房”内,每天读书三四个小时,逐章逐节,边读边议,风雨无阻。在读书过程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看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观点和理论问题,不懈地探索着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这次读书活动中的谈话记录,内容丰富,思想精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因此次读书组的学习活动,此建筑被命名为“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
四、红色烙印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
红色文化,更多地会让我们想到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那些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相关的历史文化,往往忽略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就是一处属于后者的革命文化类型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也不啻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无烟战场。在有现成的苏联经济建设的模式前提下,如何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承袭苏联的模式,还是另辟蹊径?毛泽东主席果断地提出了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内实际状况的建设方针。认清现实、承认不足、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21世纪的我们仍然是学习的楷模,并有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激励。
2021年1月,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革命文物,不是红色和文物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承载着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精神的历史文化载体的有机整合,它能激发着我们的爱国热情,能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康有为建“康庄”始末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因受阻而未上达。光绪二十一年(1895)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建立民国政府,康有为才因此返回国内,鉴于他“力主民主,倡言革新,引进西法,改良吏治,广开言路”等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受众热度,国民政府对其以礼相待。
1916年夏季,康有为到杭州,备受各方政要器重,时任浙江督军的吕公望安排康有为入住濒临西湖的刘庄。当时的刘庄处在查封拍卖状态,因早在民国前刘庄主人刘学询与当时的大清银行、交通银行发生了债务纠纷,官府将刘庄查封拍卖,可因价高十几年内一直无人问津,于是民国之后的浙江省政府就时不时地安排一些过往杭州的名人显要前去小憩。刘庄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使得当时暂居此处的康有为萌生了在此购地建“康庄”的想法。于是他当机立断费银四万两购下了刘庄北面所余丁家山公地和山下的一大块地,耗时四年,分11期,建成了占地约1333平方米的属于自己的庄园,并在山下立山门,自题“康庄”二字于山门门楣,又在此留下了自己手书的“潜岩”和“石门”两处石刻,旁边的沈曾植手书的“康山”石刻更是“康庄”建置历史的最好佐证。抗战期间,康庄遭破坏而渐趋荒芜。1953年,康庄并入刘庄,成为西湖国宾馆的一部分。
毛泽东与刘庄
说到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不得不提及毛泽东与刘庄的渊源,不仅因为读书处地处刘庄内,更因为毛泽东对刘庄的偏爱,施奠东主编的《西湖志》卷二《毛泽东与西湖》篇中记载:“……毛泽东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好,不嘈杂,适合工作,适合休息。’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五年二十二年中,毛泽东共四十次来杭州,每次来杭州都住在西子湖畔刘庄、汪庄或南屏游泳池旁小楼,一住下,就对警卫人员说‘到家了’。他有时一年要来两次,最长一次整整住七个月之久,把杭州当做他‘第二个家’。一九五三年冬,毛泽东在刘庄亲自组织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第十五卷《西湖宾馆》篇中还记载:“……丁家山山腰上一座饰有金黄色琉璃瓦之围廊亭阁(原为康有为之康庄所在处),是当年毛泽东主席起草我国第一部宪法之地方……”
据浙江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祖强透露,毛泽东主席生前曾53次亲临浙江,在浙江度过了785个日日夜夜,还在杭州先后32次会见了来自28个国家的40批重要外宾,其中杭州刘庄就是其主要下榻处之一,因此在刘庄留下了诸多毛泽东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痕迹——“毛泽东读书处”“毛泽东学英语处”“毛泽东采茶处”“毛泽东赏雪处”。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当年毛泽东主席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地方;刘庄一号楼八角亭还是《中美联合公报》的草签处旧址。
蕉石山房始建于清雍正、衰于民国、荒于新中国成立后……它见证了李卫的营造、刘庄和康庄的起起落落、康有为和刘学询的过往、伟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新中国发展时期的许多重要时刻……
当“蕉石山房”被重新命名为“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当它背后的故事被人们发现并口碑相传时,除了建筑本身所固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外,它也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而它所承载的红色革命精神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施红燕,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文博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