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郁达夫的《迟桂花》看杭州西湖|屠洁杰

2025-03-12 14:06:42 2
从郁达夫的《迟桂花》看杭州西湖

文字 | 屠洁杰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历程中,郁达夫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迟桂花》创作于1932年10月,郁达夫对这篇小说相当满意,称其为“杰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细腻情感的细致刻画,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及早期城市文化的文本之一。特别是在描述杭州西湖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风情方面,郁达夫展现了一位深谙杭州文化底蕴、对自然景观有着独到见解、热爱茶文化的文学家的出众才华。


《迟桂花》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20世纪初杭州这座城市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在这部作品中,西湖不仅仅是背景描绘,它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人物情感和时代背景的深刻注解。西湖是杭州的历史文化名湖,由自然山水、“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格局、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多处相关重要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组成,山水之景与生活之景交相辉映。郁达夫写西湖群山间的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亭台楼榭、山径石阶,写水乐洞、烟霞洞、满陇桂雨、五云山、云栖竹径、九溪十八涧等西湖名胜,通过细致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想象的世界。他的笔触细腻,能够捕捉到西湖景色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翁家山秋夜里的月色,还是一盏西湖龙井茶中浮动的桂香,都栩栩如生,仿若香气扑鼻。


对西湖的自然美景赞叹之余,郁达夫更深入地描绘了杭州的社会风俗和人文生活。20世纪初的杭州,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汇碰撞时期。《迟桂花》中的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反映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郁达夫不仅仅是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在探讨和反思一个时代的文化转型。


《迟桂花》中的文化内容


(一)《迟桂花》中的西湖自然风光

“郁达夫一生喜爱名山大川,喜爱故乡的风景,他无论是身在祖国或者漂泊于异国他乡,对于山川风景的喜爱始终不变”,郁达夫出生于杭州,西湖的自然美景在他的《迟桂花》中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学表现,其描绘不仅仅是对景色的生动再现,更是情感和思想的深层传达。在这部作品中,西湖不只是一个背景,它几乎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角色,与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


郁达夫对西湖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画意。“月光下的翁家山,又不相同了。……白天的热度,日落之后,忽然收敛了,于是草木很多的这深山顶上,就也起了一层白茫茫的透明雾障……远近一家一家看得见的几点煤油灯光,仿佛是大海湾里的渔灯野火……”无论是翁家山桂香弥漫的月色、云栖竹径碧绿流翠的竹荫,还是五云山前蜿蜒奔放的钱塘江,每一幕都被描绘得细腻而鲜活。郁达夫不仅展现了西湖的秋天的美丽,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和宁静。西湖的美景在小说中是情感的载体,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看作是人物心境变化的象征,云雾缭绕的山色也可以反映出郁达夫创作时迷茫又不甘沉沦的主观情感,作者巧妙地利用西湖的景致来反映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冲突。


通过对西湖自然美景的描绘,《迟桂花》不仅展示了郁达夫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更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二)《迟桂花》中的茶文化

茶文化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郁达夫的笔下,茶文化是杭州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茶文化在《迟桂花》中的呈现,反映了杭州作为一个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杭州盛产西湖龙井茶,有许多的茶馆、茶庄、茶店甚至茶摊,郁达夫自己爱喝茶,于是他笔下的人物也常常端起茶杯,比如,老郁上水乐洞口去坐喝了一碗清茶,到云栖寺里坐下,也喝上了一碗茶。通过对这些茶文化场景的描绘,郁达夫不仅展现了一种生活方式,更揭示了杭州人对于文化、艺术和生活品位的独到见解。


茶文化在小说中也映射了社会阶层和文化差异。比如,老郁到好友翁则生的家中做客,喝的是翁则生妹妹用一个朱漆盘托来的茶水,茶是好友自家做的桂花茶;在五云山财神殿里游玩,喝的是客堂供的饭前消渴的三碗清茶。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茶的品种、品饮的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礼节,都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茶文化在《迟桂花》中的描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赞美。在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活艺术,其在小说中的展现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回顾,更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价值的肯定。郁达夫通过对茶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地位的坚持。《迟桂花》中的茶文化是连接个人、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纽带。它不仅展现了20世纪初杭州的生活风貌,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


20世纪初杭州的社会风俗和人文生活


20世纪初的杭州不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和社会动态的活生生的社会体,在郁达夫的笔下,《迟桂花》更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初杭州的社会风俗和人文生活,这种独特的时代背景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郁达夫描绘了一个多层面的社会图景,展现了那个时代杭州西湖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文化特色。郁达夫笔下人来人往的杭州火车站、老杭州的茶馆茶摊、西湖山水间的庙宇楼台、古老静谧的茶村和翁家山的婚礼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日常面貌。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写以及人物间的交往、谈话和活动展示了老杭州人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此外,小说中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融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迟桂花》中翁家兄妹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婚姻观念,即婚姻是家庭之间的联姻,而非个人的选择。但翁则生的婚礼仪式却不是一味守旧,而是新旧合参的形式。小说中翁则生的妹妹身上体现了忍耐、勤劳和贤惠的传统女性之美德,但这些美德同时也是对她的道德束缚,她的生活和命运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极大限制。她婚姻不幸,但社会并不给予她离婚或自我实现的自由。在那个变革的时代,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思潮在杭州这座城市中碰撞、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人们既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渴望突破束缚,通过对这种文化碰撞的描绘,《迟桂花》不仅反映了当时杭州社会的复杂性,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和转型。


《迟桂花》中对20世纪初杭州的社会风俗和人文生活的描绘,是对一个时代城市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桂花的描绘及其文化意义


在《迟桂花》中,西湖的桂花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郁达夫通过对桂花的细腻描绘,将其转化为一种情感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时杭州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情感以及作者对自然与文化之美的深刻理解。

桂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其清香被视为品德和才华的象征。在《迟桂花》中,郁达夫巧妙地利用桂花的这些文化内涵,将其与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桂花盛开是秋天的标志,也是人物情感波动的背景。桂花的芬芳与人物内心的喜悦、悲伤和怀旧情感相互呼应,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情感深度和文学表现力。

桂花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杭州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屋前屋后,一段一段的山坡上,都长着些不大知名的杂树,三株两株夹在这些杂树中间,树叶短狭,叶与细枝之间,满撒着锯末似的黄点的,却是木犀花树。”桂花是杭州的市花遍及整个杭城,所以桂花树常常生长在山间的民居旁。人们采下桂花做茶,吃着桂花茶交谈待客,通过对这些描写,《迟桂花》展现了20世纪初西湖山民生活的一个侧面,他们靠山吃山,颇有野趣,也揭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小说中,西湖桂花的描绘还承载着一种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反思。桂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突出。“现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味哩!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小说中的翁则生兄妹经历坎坷,却依旧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作者将苦难的兄妹的悲转为喜,苦转为乐,说明只要有意志,不必学早开早落的花朵,应该像迟桂花那样,开得迟却可以经得久,通过对桂花的描绘,郁达夫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生活的深刻观察,并借此来暗示自己要坚忍、乐观地生活下去,坚信好的生活会到来。

《迟桂花》中对西湖桂花的描绘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更深刻地展现了桂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郁达夫通过这种描绘,巧妙地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相融合,使桂花成了连接自然、文化和人心的桥梁。



参考文献:

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5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建华:《郁达夫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袁杰伟,杨雯:《郁达夫经典》,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

韩佳秀:《郁达夫〈迟桂花〉的创作原因探究》,《鸡西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周重林,李明:《郁达夫:人间有茶便销魂》,《茶道》,201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屠洁杰,中国茶叶博物馆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