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 前沿视界
您的位置:
杨梅岭村地处西湖风景名胜区九溪景区北端,是九溪十八涧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峰峦叠翠、溪泉流丽、景色优美、环境幽静,是西湖景区内原生态较好的一处自然景观地。杨梅岭村2021年被浙江省林业厅授予“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的荣誉,2024年2月,被授予“浙江省文明村”的荣誉。
杨梅岭村的历史
杨梅岭之名由岭下杨梅坞而来,杨梅坞之名因坞内杨梅林而得。后村以岭名,几百年延续至今。南宋淳祐(1241—1252)《临安志》卷九记载:杨梅岭得名于岭下的“杨梅坞”。据《古迹事实》:“石坞内有一老妪姓金,其家杨梅甚盛。俗称杨梅坞,所谓金婆杨梅也。”明代时,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上记载:“杨梅岭杨梅坞,近瑞峰坞。
宋时有金妪者,所栽杨梅盛美,因以起名。”此记载说明始由南宋的“金婆杨梅”,到了明代仍负盛名。《理安寺志卷之三》载:“元明之际,胜境渐开。法雨师(注:当时的理安寺的主持)与吴朗士交结澹社,为无言之会。黄贞父、胡休复、卓去病、仲昌诸君子闻而赴之。冯太史开之,实来主社,由是名流胜赏,无不知理安寺者。”这些文人名流,在杨梅时节路经杨梅坞时,观景尝杨梅,无不赞颂。兴致所起还留下写杨梅坞的诗文。《理安寺志卷之三》四位文人的杨梅坞诗文。郭祥正《杨梅坞》诗:“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不及杏繁时,林间有仙虎。”张振孙《晚入杨梅坞途中》诗:“一径逶迤探乳挖,远公精舍隐山坳。晚烟故白层峰脚,秋叶先黄老树梢。隔岭清钟行渐近,引泉枯技卧相交。禅宫知在长松外,指点云中见鹤巢。”
朱彝尊《杨梅坞》诗:“我行杨梅坞,惜是孟夏初。是时果未熟,但见柯叶舒。思包绿荷饭,五月来精庐。”金志章《自杨梅坞循九溪十八涧至理安寺》诗二首:其一,“青松影里寻山寺,黄叶堆中踏涧泉。行过乱峰溪又转,一声疏磬到门前”。其二,“欲觅心安未得安,讲钟初动白云寒。楼头大好青山色,不厌榰颐尽日看”。这些诗文有写杨梅果的,亦有写杨梅坞环境的。《理安寺志》的记载也证明了种植“金婆杨梅”的杨梅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深韵。
但杨梅毕竟是时令果品,节气短,成熟采摘后不易保存,易变质。加之宋明时期,杨梅岭至临安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极难售卖换钱。而本地人口稀少,杨梅采摘期又极少有游客和香客,更难及时售卖。杨梅虽美,但种杨梅者仍是收入低微,家境贫苦,难以维持生计。在苏东坡《答参寥惠杨梅诗》中说:“新居未换一根椽,只有杨梅不直钱。莫共金家斗甘苦,参寥不是老婆禅。”
到明清时期,始于唐、宋的龙井茶已在本地盛产,而龙井茶的经济价值要高得多,且相对稳定。所以理安寺及杨梅坞的山民大多栽茶,很多杨梅园也改种茶树。民国晚期和新中国初期,杨梅岭村头壩上应品森夫妇住屋前还有一棵家栽杨梅,其他在百丈坞、唐家坞,小康坞的深沟荒野中,还零星分散一些变了种的野杨梅,早就没有“金婆杨梅”的品味了。至此,自南宋时期创下的杨梅品牌和与此相辅的杨梅文化,就此被历史所淘汰了。杨梅岭村成了一个名不符实的村名。
20世纪60年代初,杨梅岭村(当时是生产大队)曾想恢复杨梅园,在村中桥儿里的荒坡上开出了十几亩地,种植了一批杨梅树。但在那个“以粮为纲,以茶为主”的年代,没过几年,杨梅树又被茶树所替代。杨梅岭村想恢复“金婆杨梅”的愿望再次化为泡影。
转眼到了21世纪。2005年7月“八八战略”部署二周年,西湖街道举行半年度工作会议,其中有一项就是去奉化滕头村学习取经,归途中,时任杨梅岭村委会主任应岳明买了一筐余姚杨梅,分给坐在前位的街道分管农业主任李金洪吃。李金洪当即想到杨梅岭上吃杨梅,于是建议村里恢复杨梅园,表示可给予经费补助,并在车上与时任街道主任陈军做了沟通。旁边的村支部书记应加富听闻此言立即接上来说:“恢复杨梅园是个好主意,肯定好。我看我们回去后马上讨论,也听听村民的意见。”李金洪说:“你们回去好好研究一下。若能恢复杨梅园倒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这既是发掘传承几百年来西湖文化中的杨梅文化,也使你们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杨梅村了。”
心中有了蓝图,行动就有目标。回来后的第二天,村两委就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会上着重讨论了复种杨梅园的设想。大家一致认为这真是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接着又马上召开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实施意见,启动申报程序。就这样,杨梅岭村被湮没了几百年的“金婆杨梅”的复种工程,在“八八战略”的推动下,在“保先教育”的实践阶段中,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里,作为恢复传统文化,为民办实事的特色选项,正式列上了工作日程。
在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恢复杨梅园的各项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时任西湖风景名胜区副主任高小辉立即联系了浙江林业大学的程教授等专家。由村长应岳明负责,对杨梅岭村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勘察,重点对土壤、气候、水分、地形进行考察研究。经过多日的取样、化验、观察和对历史资料的比对,最后认定现在的杨梅岭仍完全适宜栽种优质的杨梅树。同时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与杨梅岭村委对杨梅果树种植后,能产生的林木经济效益和文化景观效益也进行了评估,最后一致认定只要选种合理,管理得当,经过几年,这两项效益将会显现出来。同时还会带动杨梅岭的茶文化、茶经济、茶旅游的发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各项工作终于基本就绪。2006年2月22日正月元宵刚过,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杨梅岭村联合举行“九溪景区杨梅树果园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不日,联席会议《纪要》下发,各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应加富负责组织人员,清理会议明确划定的种植地块,将村口灰窑坞至宏发坞间,离乾龙路面20米以上的坡地约3.3公顷山坡林中选穴清理种植点。应岳明负责项目报批和招投标等工作。3月9日,经浙江农林大学推荐,我们又组织人员去余姚种苗站,在站长陈奇迹的协助下,选购优质东魁、荸荠杨梅树苗各五十棵。委托种苗站于植树节前一天运至杨梅村种植点。3月12日植树节,植树点拉着横幅、彩旗飘舞。简短的仪式后,李金洪副主任带领道街道机关工作人员与杨梅岭村村民约五十余人,栽下了首批100棵杨梅树苗。余下的地块由施工中标单位杭州西兴园林公司负责种植与养护管理。村民房前屋后自愿认领种植近200棵,两个月后,杨梅岭的杨梅园种植工程完成。后期两年内的管理工作由中标单位负责完成。
2008年村委换届,杨梅园也移交给新一届村委自行管理。2012年4月,杨梅园承包给村民应远明经营管理。应远明承包后加大了投入,招聘工人继续对杨梅园进行精细化管理。开辟观光平台,修筑游览道路,去除杂树杂草,修伐大树繁枝,选择良种嫁接等。几年来又投入资金及西湖街道补助近三十万元。2014年杨梅园开始挂果,当年《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省、市电视台争相报道:“杨梅岭有杨梅了。”应远明将第一批采摘、富含历史意义的“金婆杨梅”拿来与全村村民分享。他说:“用杨梅换钱是小事,恢复了几百年前的杨梅园,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大事”。
杨梅岭村杨梅园的复种成功,不仅使杨梅岭村真正名副其实,也使杨梅岭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中唯一一处以果树为主题的景观带。如今,当游人走进杨梅岭村,漫步在乾龙古道上,听着叮咚的溪泉和“金婆杨梅”的故事,走进村中的农家乐,品一杯自产的狮峰龙井茶,喝一盅自产的杨梅酒,享受着既有西湖文化,又有农家美食的快乐生活,岂不优哉、美哉!
应林森,西湖街道社区教育学院退休教师,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