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读懂西湖——西湖文化景观解读及申遗拾贝 - 卓军

2024-10-28 14:45:30 84


2024年9月23日,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主办的《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博馆区成功举行,论文集精彩亮相!

论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湖学研究会对杭州西湖的解读,使西湖的学术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张建庭会长主编,潘云鹤院士题字,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题序,书中收录了86篇与西湖文化相关的文章,涉及西湖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西湖美学、美食文化、西湖综保工程等。

为了让更多热爱西湖的读者能赏读到《走近西湖》论文集,我们将陆续选择论文集中的优秀文章经过提炼后分期与大家分享。

让世界读懂西湖

——西湖文化景观解读及申遗拾贝


文字 | 卓军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西湖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特别种类:文化景观遗产。当时中国共有六处文化景观遗产,除西湖外,另外五处分别是庐山和五台山、花山岩画、哈尼梯田、景迈山古茶林。但西湖是中国第一个主动申报的文化景观,也是中国第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申遗是西湖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在国家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方方面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上上下下无数人的心血,可谓十年磨一剑。西湖的申遗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西湖文化、提炼西湖价值、保护西湖内涵,然后将其解读给世界遗产组织和专家,让他们理解认识西湖普世价值的过程。



一、西湖是典型的湖泊类文化景观遗产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历史遗产。文化景观是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构成的既有历史遗产体系的补充和完善。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大会正式提出“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景观定义为“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表现出人化的自然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文化性,也指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


西湖作为中国第一个主动申报的文化景观,遗产区划面积大、价值内涵丰富,且没有申报经验可寻,申报难度较大,西湖的申遗经历了几度波折。最初申报的名称为“杭州西湖”,拟申报类别为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后考虑到龙井茶园在西湖景观中的重要地位,申报名称遂改为“杭州西湖·龙井茶园”,加入了龙井茶园的申报内容,申报类别则修正为文化遗产。最后,经过反复探讨和慎重考虑,申报名称正式确定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类型为文化遗产类别中的文化景观遗产。可以说,经过调整确定的申报名称更符合西湖的特点,也更便于国际遗产专家理解和认可,从而有利于申报工作的开展。


二、西湖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结果


(一)人工干预逆转了西湖沼泽化的进程

西湖的形成主要分为地质生成、人工干预两个阶段,缺一不可。


1. 第一阶段:地质生成阶段

第一阶段经历了漫长的亿年光阴,自中生代三叠纪末期(约2亿年前)的造山运动,至全新世(1.2万年前)海平面上升形成古潟湖,至距今约6000年西湖才逐渐形成封闭的淡水湖,并逐渐沼泽化。


江南地区水系丰富,大量的湖泊都在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的双重作用下经过“湖泊——沼泽——湿地——半陆的过程”渐渐消失。因而对西湖而言,自唐以来历代不断的人工干预和疏浚才是西湖得以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2. 第二阶段:人工干预阶段

西湖形成的第二阶段包含了杭州人上千年持续不断保护西湖、利用西湖、完善西湖的过程,主要分为唐宋初创、南宋成型、元代维系、明代复兴、清代鼎盛与定格五个阶段。


(二)西湖与杭州的城湖关系日益紧密

1. 唐代以前:城湖分离

东汉华信筑塘以前,西湖并未与江海完全隔断。秦代置余杭、钱唐两县,皆在远离江、湖的内陆地区,其中钱唐县是“灵隐山麓”的“山中小县”,具体位置至今未明。


2. 唐宋初创:城依湖兴、湖因城治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成了湖东发展的重要转折。随着人口增长,至唐景龙四年(710),州司马李珣(一说系宋璟)始开沙河,城市也由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远离山麓,湖东地苦斥卤,居民生活生产的淡水需求急需解决,西湖的治理与利用便拉开帷幕。唐代至北宋早期,李泌开六井、白居易筑沙堤、苏东坡筑苏堤,皆源自杭州百姓依托西湖淡水生活的现实需求。


3. 南宋成型:城湖共荣、人间天堂

与此同时,西湖的疏浚和利用也逐步促成了西湖景观的形成和丰富,并由活跃于此的大文豪诸如白居易、苏轼、欧阳修、杨万里的妙笔点化而声名鹊起,逐渐成为城市公共园林和风景湖泊。


至南宋改杭州为临安府,“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正式形成,名传千古的“西湖十景”也自此成型。西湖逐渐以其气质独特的景观与文化,滋养了杭州的文化,促进了杭州的发展,使杭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间天堂”。城市因湖而兴,湖也因城市而名、而存。



三、西湖的独特东方美学价值和文化见证


(一)蕴含东方审美与传统哲学的特色景观

1. “诗情画意”的东方审美的杰出典范

西湖景观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典型审美特性。“诗情画意”一词源自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周密“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的有感而发,并经由杭州汇聚的众多文学艺术精英对西湖景观“无声诗”“有声画”的“诗情画意”吟诗绘画,进一步将西湖景观的观赏要素与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学意象、人们心中理想的诗画意境相契合。


“题名景观”作为一种源于绘画与诗词创作、具有原创性的中国传统景观和园林艺术设计手法在东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题名景观”是一种由中国山水画和山水诗艺术扩展到景观设计的产物:先由画家凭借个人对自然山水,特别是风景名胜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寄托,创作出具有特定意境的框景式作品;再由诗人根据画作的观赏特性命名一个由四个字组成的诗意的名称,即“四字景目”;随之,由广大的观赏者将其对应到画作所表现的山水场景,形成一个景观单元。从最早的潇湘八景,到最知名的宋代西湖十景,再到元代的钱塘十景,清代的西湖十八景、二十景,西湖的题名景观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气质和特色审美情趣。


2.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具体展现

西湖的山水空间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征,高度契合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山水模式。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空间特征,城湖相依的亲密关系,呈现出人与自然的独特的整体感和亲和感。同时,以堤岛分隔水域和组织空间的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而丰富的大尺度景观观赏层次,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理想,成为中国历代文化精英,包括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学者“寄情山水”,持续不断地创造和营建的精神栖居地。


西湖一池三岛的格局所象征的“一池三山”的神话仙境形象,是“东方天堂”的物化表现。湖中三岛自公元9世纪小瀛洲开始营建,至18世纪阮公墩堆筑形成,丰富了西湖水面景观,增添了水中三岛象征中国秦汉以降“一池三山”蓬莱仙境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西湖景观仙境缥缈的审美感受。


西湖景观的设计与体验特征很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自然在人的实践中成为能够在情感心理上感染人、具有美感意义的东西。从苏轼、白居易开创的将西湖疏浚工程淤泥堆岛筑堤、创造景观的方式,以及其后历代西湖疏浚工程领导者对这一方式贯彻始终的传承,体现了实践者在尽可能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浑然天成”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现象相联系,并从这种联系中感受自然的美。林逋所代表的隐逸文化、辩才创立的茶禅文化,在对“西湖景观”的观赏或行旅住居活动中,通过“情景交融”“心性修炼”,达到人与自然的某种统一和谐的“意象”或“灵界”。


西湖所蕴含的“诗情画意”的东方审美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完美契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二)承载丰富传统文化的东方文化名湖

西湖文化景观还为中国传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藏书、隐逸、茶禅与印学等古老、悠久的文化和传统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保留了大量代表性文化史迹和其他潜在关联史迹。


1. 佛教文化

西湖一带的佛教崇拜史由来已久,西湖周边著名的灵隐、天竺等寺庙早在4世纪就已经建立。至五代吴越国时期(907—978),历代吴越国王均笃信佛教,西湖周边佛寺林立,建有大量寺观塔庙,著名的如南屏山的净慈寺、梵村的云栖寺、天竺山上的上天竺寺,还有六和塔、雷峰塔、保俶塔等,并在烟霞洞、石屋洞、飞来峰等地开凿石龛佛像,使杭州地区拥有“东南佛国”的美誉。至南宋迁都杭州,西湖一带成为佛教发展重地,其中灵隐寺和净慈寺在南宋时均列入禅宗最高建制的“五山十刹”之中。


2.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是西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晋咸和年间(326—334)著名道家葛洪(号抱朴子)曾炼丹于葛岭山,并使杭州因此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湖群山中道观林立,所奉祀道教神仙数不胜数,甚至多个山名即来源于道教典故,如九曜山、玉皇山、紫阳山等。五代吴越国时(907—978),吴山上因建有城隍庙而又名城隍山,至今仍分布有众多的道教文化遗迹;南宋定都杭州后,在西湖周边兴建皇家宫观,规模宏大,地位显赫,如绍兴十四年(1144)在孤山建四圣延祥观,后又建西太乙宫,都是南宋时期的重要皇家宫观。许多重要的道教宫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西湖周边的题名景观,如清代吴山十景中的“紫阳秋月”“峨眉夕照”等。


3.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西湖文化景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化内涵。中国儒家忠孝文化传统的楷模岳飞的祠墓“岳飞墓(庙)”,重文、重学传统影响下的藏书文化传统、书院教育制度的代表“文澜阁”,是“西湖景观”承载和反映的重要儒家文化元素。


4. 茶禅、隐逸文化

西湖作为中国文化景观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家园”,历代文人寄情于西湖山水、居于湖畔,留下大量的事迹典故和传世名作。北宋时期著名的隐士林逋曾在西湖孤山隐居二十年,不仕不娶,日以赋诗作画、栽梅饲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死后葬于孤山。风篁岭上的“龙井”是11世纪宋代以降文人雅士与僧人品茶参禅的名胜地,辩才、苏轼、陆游等在此相聚品茗、以诗会友,追寻和享受着“天人合一”的特别意境。


5. 其他文化

除此之外,西湖还有供奉着中国汉族地区最多的藏传佛教造像的造像群“飞来峰造像”,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的实证清行宫遗址,传承至今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西湖景观“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环境空间分界的直接物证钱塘门遗址等重要文化史迹。





//作者简介:


卓军,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原副局长,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副会长



编辑: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