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侠亭”上镌刻的楹联 - 丁云川

2024-10-28 14:40:14 5



2024年9月23日,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主办的《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博馆区成功举行,论文集精彩亮相!
论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湖学研究会对杭州西湖的解读,使西湖的学术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张建庭会长主编,潘云鹤院士题字,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题序,书中收录了86篇与西湖文化相关的文章,涉及西湖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西湖美学、美食文化、西湖综保工程等。
为了让更多热爱西湖的读者能赏读到《走近西湖》论文集,我们将陆续选择论文集中的优秀文章经过提炼后分期与大家分享。


“慕侠亭”上镌刻的楹联
文字 | 丁云川


西湖的历史文化真的是相当深厚,西泠桥畔有苏小小“慕才亭”;而杨公堤、丁家山有盖叫天“慕侠亭”。这“一文一武”之亭,为湖山增秀色!


至于这“慕侠亭”是怎样来的,真是说来话长:1991年9月,我在杭州王星记扇厂任办公室主任,为迎国庆,举办了一个名扇展览。一天上午,盖叫天先生的儿子张二鹏来参观展览,希望有人陪同,于是我与张二鹏先生见了面。这时,他手里拿了一柄他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舒莲记买来的白纸扇,扇面上有著名画家关良先生的人物画。他说,当时一共买了100把白纸扇,他手上的是其中之一。他问我:这算不算名扇?我说关良先生是有名的大画家,当然是名扇。参观时,我俩不但合了影,彼此还留下了联系方式。


1991年秋,丁云川先生与张二鹏先生合照

2004年,“西湖西进”工程完成后,盖叫天故居——“燕南寄庐”重新开放,张二鹏先生邀我到朝晖他的住所去坐坐聊聊。岂知这一坐一聊,聊出了不少有关他父亲的一些往事。


1904年春,17岁的盖叫天在杭州的天仙戏馆演出时,不慎跌断了左臂,接着又生了一场大病,病尚未恢复,随着大哥去灵隐,走到洪春桥附近有座“学到老”的牌坊下休息时,遇到一位50岁左右的草药郎中,问盖叫天:“你是做啥事情的?”盖叫天告诉郎中,是唱武戏的。郎中说:“你的病是会好的,手臂也能接好,但往后能不能吃‘武戏’的饭,就看你有没有决心。”盖叫天对郎中说:只要能演戏,决心是有的。郎中指着“学到老”的牌坊说:“只要肯吃苦,活到老,学到老,有什么事不能做好呢!”盖叫天听了郎中的一番话,便大彻大悟地对郎中说,他要活到老,学到老!后来,就不间断地在牌坊下练起功来。


1934年盖叫天47岁时,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狮子楼》,从三张八仙桌高的地方翻下来,不慎跌断了左腿,断骨戳出皮外。经过治疗,腿骨接上了,但只能走路。医生惋惜地说:“你左腿骨折厉害,接好能走路就算了,若再要登台,只有再折断,重新接过。”盖叫天当场在病床上,把已接上的断骨重又砸断!这要有多大的决心和侠气!


左腿断骨接好痊愈后,盖叫天再次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好友著名画家吴湖帆先生用两匹布以瘦金体写了一副“英名盖代三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的对联,演出时挂在舞台两边,此事成为沪上一段佳话。后来,盖叫天再请求吴湖帆先生重书此联。吴湖帆沉思后说:须改一字,将“代”改为“世”,成“英名盖世三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张二鹏先生说,他父亲姓张名英杰。这联中将“盖”“英”“杰”及其舞台作“十字坡”“三岔口”,都涵盖进去了。后来,吴湖帆又根据盖叫天毕生心血塑造的武松形象,题写了一副“一代孟优,允文允武;千秋绝艺,如柏如松”的楹联,此联1985年时请唐云先生书写后,镌刻亭子上。


虽已86岁高龄的张二鹏先生,在他回首往事的言谈中,还给我讲了“学到老”匾额的事,“学到老”是他父亲一生中警示自己的座右铭。20世纪50年代初,他父亲给齐白石先生写信,希望能题“学到老”三字,同时也请黄宾虹先生题写。齐白石得信后,素知盖叫天是个铁骨铮铮之人,于是就以甲骨文体书就。黄宾虹先生当年已是90高龄之人,也书了“学到老”三字。“慕侠亭”是他父亲亲自取的名字,亭名他请德高望重的马一浮先生书写。


由于岁月的流逝,齐白石写的“学到老”和马一浮先生写的“慕侠亭”都失了。张二鹏先生说,幸好家里还保留着黄宾虹先生题写的“学到老”墨宝,后来用到亭子上。同时,请一直仰慕他父亲的唐云先生题写了“慕侠亭”。


那天,张二鹏先生真的是健谈且记性好,还讲到了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来杭州,与陈毅元帅冒雨拜访他父亲时的情景。当周总理讲到他父亲“折臂断腿”的事,陈毅深为感动,写下“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的句子。1985年,86岁的沙孟海先生书写后,镌刻于“慕侠亭”柱上。


尔后,他又给我讲起了陈年往事:“慕侠亭”那个地方原有精美的石刻建筑,是他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留下杨家牌楼正在拆除的“圣旨”石牌坊购置后,移过来的……说时,他还拿出已保存多年的他父母亲生前与家人在“慕侠亭”拍摄的照片,给我留作纪念……


“西湖西进”恢复“燕南寄庐”,他们都高兴不已,家人商量后,将原有的陈设,全都作了捐赠……





//作者简介:


丁云川,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





编辑: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