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 司马一民

2024-10-28 14:39:45 20


2024年9月23日,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主办的《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博馆区成功举行,论文集精彩亮相!
论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湖学研究会对杭州西湖的解读,使西湖的学术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张建庭会长主编,潘云鹤院士题字,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题序,书中收录了86篇与西湖文化相关的文章,涉及西湖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西湖美学、美食文化、西湖综保工程等。
为了让更多热爱西湖的读者能赏读到《走近西湖》论文集,我们将陆续选择论文集中的优秀文章经过提炼后分期与大家分享。


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文字 | 司马一民


白居易喜欢竹,在他为萧悦写的《画竹歌(并引)》这首诗里已经表露得很明白。白居易在西湖孤山寺(又称广化寺)里建了一个阁楼,取名竹阁,四周青竹环绕。《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载:“白公竹阁,旧在广化寺。柏堂后有小阁,多植竹,白公每偃息其间,仍有诗,遂以名。”白居易还写了一首诗记叙夜宿孤山寺竹阁:


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

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


清虚,清净虚无。幽独,静寂独处。玄关,指建筑物入门与正厅之间的一段转折空间。


这首诗大意为,晚间闲坐松树下,夜里睡在竹阁中。把清净虚无当作服用的丹药,把静寂独处当作归隐山林。使巧计的人未必能胜过笨拙的人,忙忙碌碌的人不一定比闲散的人强。不用辛苦地跑去其他地方修炼悟道,这竹阁就是通向彼岸的玄关。


白居易在杭州有很多僧人朋友,他经常出入天竺灵隐等佛家之地,孤山寺也是他经常到访之地,他还多次留宿在寺院,《宿竹阁》这首诗就是他留宿孤山寺的记事。遥想一下,月白风清之时,幽居于竹阁,白居易悟到了什么?他的这首诗也许已经告诉我们了。


白居易建这个竹阁是佛缘,不是为他自己幽居,而是为了一位僧人——鸟窠禅师。

鸟窠禅师(735—833),本号道林,相传禅师在一棵古树上筑了一个形似鸟巢的住所栖身,故被称为“鸟窠禅师”。


《五灯会元》卷二载有一段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的对话: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礼而退。


这段话的大意为,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法主旨,鸟窠禅师简单作答;白居易说这些道理连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说,三岁的小朋友都懂的道理80岁的老人未必做得到。由此,白居易大悟。


白居易悟到的是不是知行合一?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为至交,他在西湖孤山寺中建了一个竹阁,供鸟窠禅师禅居,他经常过来与鸟窠禅师参禅论道。鸟窠禅师圆寂以后,这个竹阁成了白居易的“归山”处,有时候“宵眠竹阁间”。白居易不仅在竹阁思念故交,很可能还“幽独”冥想。


两百多年后,孤山寺还在,竹阁还在,苏东坡到此看到竹阁里居然还挂着白居易像,

不禁感慨万分,写下《竹阁》一诗。


孤山寺唐代时在孤山,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为广化寺。《咸淳临安志》卷之七十九(寺观五)载:“广化院,在北山,旧在孤山,(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建,名永福,大中祥符改今额(广化寺),有白公竹阁,柏堂,水鉴堂,涵辉亭,凌云阁,金沙井,辟支佛骨塔……永福慧琳和尚塔。”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到任杭州通判,即去孤山寺拜访惠勤、惠思,此后还在竹阁看到白居易像并写下《竹阁》一诗,可见此时孤山寺虽已改名却还在孤山。《咸淳临安志》载“广化院,在北山”,未知何年搬家。此后孤山寺改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后湮灭。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时,孤山建有行宫,至今遗迹尚在。


白居易与孤山寺僧人来往较多,这从他留下的诗中可以看出: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柳湖,西湖因岸边多植柳而又称柳湖。松岛,孤山。莲花寺,因孤山四周水域遍植荷花而称孤山寺为莲花寺。桡,船桨。卢橘,枇杷。栟榈叶,棕榈树叶子。战,颤动。澹荡,荡漾。


这首诗大意为,在西湖中间的孤山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讲解佛经后乘船回府衙。雨水滋润下枇杷饱满而低垂,清风吹动着棕榈的叶子飘动。湖上碧波荡漾水雾弥漫,亭台楼阁掩映在夕阳里。船行到湖对岸请同行的客人回首眺望,孤山寺就如同蓬莱仙山那样坐落在水中央。


白居易参与了孤山寺的佛事,很可能还带了一些人去。“请君回首望”,像是一位“导游”在对游客讲解,可见他对孤山寺非常熟悉,评价很高。


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

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

色相故关行道地,香尘拟触坐禅人。

瞿昙弟子君知否,恐是天魔女化身。


山石榴花,杜鹃花。巾,用于包裹、覆盖的小块织物。色相,物质的表象。行道,作法事。香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一。瞿昙,印度刹帝利种中的一个姓,即释尊所属之本姓。天魔,天子魔,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这首诗大意为,整片整片的山榴花开像一块块红丝巾,鲜艳靓丽独占暮春。六尘在这佛法之地,好似欲触动修行人。诸位释尊的传人是否知道,这些美丽的山榴花可能是天魔女的化身。


这首诗是白居易“题孤山寺诸僧众”,似乎在提示孤山寺僧人,不要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凡事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可能白居易也是在提示自己吧。



//作者简介:

司马一民,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杭州宋韵文化和吴越文化研究学者




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_学术性社会团体

编辑: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