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丹青寄深情,千年瑰宝传回声 - 高小辉

2024-10-28 14:47:28 2




2024年9月23日,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主办的《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博馆区成功举行,论文集精彩亮相!

论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湖学研究会对杭州西湖的解读,使西湖的学术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张建庭会长主编,潘云鹤院士题字,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题序,书中收录了86篇与西湖文化相关的文章,涉及西湖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西湖美学、美食文化、西湖综保工程等。

为了让更多热爱西湖的读者能赏读到《走近西湖》论文集,我们将陆续选择论文集中的优秀文章经过提炼后分期与大家分享。


西湖丹青寄深情,千年瑰宝传回声


文字 | 高小辉


千百年来,杭州以“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享誉四方。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杭州“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而西湖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笔。白居易曾题诗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


西湖作为举世无双的世界遗产,在历经千年的西湖人类文化创造中,始终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贯彻的是保护利用与生态治理并举的理念。正是一代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守护,杭州西湖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风华更盛,真正成为风景要素极其丰富、文化遗产尤为厚重、人文艺术十分独特的“东方文化名湖”。


二十多年前,我就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工作,2012年又赴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管理委员会(杭州市运河集团)工作,先后亲身经历和参与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与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等工作。2019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回到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从事全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文物遗产和历史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等工作。西湖于我而言可以说是我半生的牵挂与羁绊;向全世界生动展现西湖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更是每个杭州园文人毕生的愿景与使命。我将从以下三个关于美美与“共”的视角,与大家分享西湖保护的心得与故事。



一、“共守”:以坚定之心护西湖丹青永驻


山水是西湖这幅丹青水墨最重要的生态底色,离不开多年的坚守与雕琢。


一是明格局,理风貌。如果说历代的疏浚治理为西湖之美埋下了伏笔,那么21世纪初启动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无疑翻开了西湖之美的新篇章。2002年,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推动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开始实施,西湖保护进入了一个名留史册的新纪元。综保工程对西湖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带来了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15个历史文化景点,“十里环湖景观带”等重要风貌。经过数年不辍的推进,“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基本形成,为今日“杭州的西湖,世界的西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透好景,延绿意。为了保护好西湖,杭州坚持生态优先,开放自然空间,做好“显山露水”,做实“人景互动”。早在1953年,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就提出环湖路以内都要建公园的设想;1983年,环湖绿地建设工程实施;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实施,更多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涌现。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生态与园林艺术相结合,花港观鱼公园、太子湾公园、江洋畈生态公园等别具韵味的公园在西子湖畔应运而生。此外,杭州园林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始终坚持西湖植物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垂柳、碧桃、桂花、荷花等植物延续了千年,至今依然是西湖风景的基调,成为西湖这个世界遗产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


三是引清波,还碧水。所谓“西湖风月”,风吹湖皱,月映深潭,西湖的灵动在于水。2003年,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一方面,大幅优化了引水注水工序,不仅让注入西湖的钱塘江原水透明度超过120厘米,且引水工作不再“看天吃饭”。另一方面,还在西湖的多个方位增设多处进水口与出水口,加强湖水内部流动性,西湖水实现一月一换。经过不懈的努力,水成了西湖毋庸置疑的亮色。西湖的水下森林焕发蓬勃生机,沉水植物面积已达31.7万平方米,形成了蓝绿共生的生态图景,让碧波荡漾成了西湖的日常,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盛赞;西湖边的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匠心独运,更是在2012年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评选中荣获“全球百佳范例奖”。



二、“共传”:以诚挚之心促西湖文脉赓续


西湖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杭州的“魂”与“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如何传承发扬西湖这份无价之宝,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光辉使命。


一是数智赋能,匠心延续。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杭州这座“人间天堂”。为延续这份传奇,杭州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成立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充分印证了我们杭州对于西湖持续保护与发展的决心。十余年来,以科技为助推,杭州不断提高文保管理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西湖文化遗产数字监测成果,以实际行动保护好这座文化宝库。此外,古树名木无疑是西湖山水间的“会呼吸”的瑰宝。近年来,杭州市园文局高度重视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助力出台了《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决定》《杭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西湖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监测工作也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建立了“一树一档”,构建了智慧化的管理平台,让这些“历史见证者”巍然挺立在西湖的山水之间。


二是群策群力,薪火相传。传承西湖瑰宝,离不开上下同心、凝心聚力。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市政府联合多方力量,高水准出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并对遗产区内的建设项目开展景观影响评估,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为遗产保护、建设审批管理提供有效依据。2023年,《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杭州历史文脉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充分彰显了杭州“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为提升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力度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自2004年开始,杭州成立西湖学研究院和西湖学研究会,举办大型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编纂出版西湖丛书总字数达3100万字,充分挖掘西湖的人文精髓,面向后世传递西湖的文化之炬。


三是景面文心,古今联结。西湖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只有深入人心,方能代代相传。杭州深度挖掘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范围内的重要史迹,使开化寺遗址、清行宫遗址、钱塘门遗址、雷峰夕照御碑亭遗址等一批重要史迹得以更好地保护与展示。同时,杭州斥巨资建立西湖博物馆,其立足于西湖山水历史特色,近年来不断持经达变,策划推出了宋韵系列、陶瓷文化系列、西湖文化系列、名人系列等多个主题展览与主题活动,这也让西湖博物馆成了新时代文化交流阵地、高质量青少年科普教育园地与旅游引领性博物馆,实现了面向世界讲好西湖故事,传播好西湖声音。



三、“共享”:以惠民之心塑西湖乐土新生


站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关键节点之上,西湖将以包容的胸怀,深厚的情怀,成为一片与民为善、与民共治的新时代乐土。


一是普惠开放诠释“还湖于民”。2002年至今,西湖相继取消了130余处景点的门票,免费景点占景点总数八成以上。过去的二十年里,西湖经历了西湖综保工程、西湖申遗、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等重要时刻,创新探索出了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式景区管理模式。杭州一直悉心呵护西湖这颗明珠,贯彻落实“六个不”的承诺,包括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真正做到“以民为本、还湖于民”。


二是活态遗产谱写“共富新篇”。产业融合助力文化传承,西湖这一“活态遗产”焕发新活力。关注民生成为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今,西湖景区中的各个茶村正欣欣向荣,通过进一步厚植西湖龙井核心产区文化底蕴,让西湖龙井金名片底色更亮。西湖龙井茶文化现在不仅专属于文人墨客,它还成了助力西湖景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实现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道阻且长,行则必至。十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十年的西湖遗产保护工作筚路蓝缕,守正创新,已使西湖成为呈现杭州历史与现实交汇的重要载体,融汇中华民族山水审美艺术的核心意象,吸引世界惊叹目光的全人类共同宝库。春华秋实,岁月轮转,相信几代人的全心全意与栉风沐雨,在西湖这幅水墨丹青中寄予了似海的深情,定会让这份千年瑰宝于人类历史长卷中传响不绝的回声。




//作者简介:


高小辉,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