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孤山的景观美学价值 - 李永红

2024-11-07 14:57:07 6


2024年9月23日,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主办的《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博馆区成功举行,论文集精彩亮相!
论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湖学研究会对杭州西湖的解读,使西湖的学术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张建庭会长主编,潘云鹤院士题字,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题序,书中收录了86篇与西湖文化相关的文章,涉及西湖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西湖美学、美食文化、西湖综保工程等。
为了让更多热爱西湖的读者能赏读到《走近西湖》论文集,我们将陆续选择论文集中的优秀文章经过提炼后分期与大家分享。


西湖孤山的景观美学价值 

文字 | 李永红


孤山海拔35米,面积20公顷。自然风景优美,文物古迹荟萃。元代李祁在《巢居阁记》中说:“钱塘之盛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因此孤山历来被称为“湖山最胜处”。


孤山自古持续不断地营建各类园林,形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题名景观,有南宋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元代钱塘十景之“孤山霁雪”,清代西湖十八景之“梅林归鹤”“莲池松舍”“海霞西爽”,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之“吟香别业”“述古堂”等,有的题名景观已不存。孤山园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杭州风景园林的精华。


一、孤山的历史沿革


孤山的园林营建可以追溯至南朝陈天嘉元年(560),由天竺僧人在山之西侧南麓建永福寺。唐改永福寺为孤山寺,白居易在寺内修竹阁。后晋开运元年(944)吴越王建智果观音院、玛瑙宝胜院,孤山园林初具规模。北宋孤山寺改额“广化”,有支塔、竹阁、柏堂、水鉴堂、涵辉亭等诸多胜景。后在广化寺址建报恩院,有数峰阁、东坡庵等多处景观。南宋绍兴年间,高宗营建御苑祥符园、四圣延祥观,筑小蓬莱阁、香月亭、凉堂等 ,凉堂前植数百株梅花。后理宗在四圣延祥观址建西太乙宫,另建挹翠堂、岁寒亭等园林建筑,孤山园林达到鼎盛。


元、明期间,孤山原有皇家园林已不复存在,部分寺观园林规模大不如前,官吏私家建造别业、草堂,如明冯梦祯的快雪堂等。清初康熙行宫选址孤山,园林再一次形成鼎盛。雍正五年(1727)行宫改为圣因寺,乾隆时期圣因寺玉兰堂改建为文澜阁。另建有吟香别业、莲池庵、西爽亭、平湖秋月亭等。晚清战火纷飞,孤山园林胜境遭到破坏。1904年杭州篆刻家丁仁等人结社孤山,开始营建西泠印社。民国时期,西湖博览会的召开和中山公园的建设,孤山园林又一次得到飞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孤山园林得到全面保护和复兴,整体上形成现在的格局和胜景。孤山胜景包括30余处,既有文化和商业建筑,也有经典名园、遗迹和雕像等。其中全国重点文保4处(西泠印社、文澜阁、平湖秋月、浙江图书馆旧址),省级文保2处(秋瑾墓、清行宫遗址);特级景源4处(西泠印社、梅林归鹤、文澜阁、平湖秋月),一级景源3处(清行宫遗址、秋瑾墓、浙江省博物馆)。孤山无论是景观资源,还是文化资源,其密度之高、类型之丰富都可以说独步天下,世所罕见。



二、孤山的景观美学价值

孤山的景观美学价值涵盖多方面。从构成“西湖文化景观”价值的六大要素——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文化史迹以及西湖特色植物景观来说,孤山全面参与了六大要素的组成,体现了从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底蕴到活力共享各方面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一)空间格局——西湖的北侧界面

首先从空间格局来分析,西湖湖山的关系和尺度十分和谐,就如白居易诗中所说“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围绕西湖,周围的群山大体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孤山与丁家山、夕照山直接参与了第一层50米以下的格局,第二、三、四层山形山势层层递进,形成“三面云山”的景致。孤山是北侧云山的一线界面。从周边主要观赏界面去看孤山,空间尺度使得平远观景非常适宜。从湖中向北看,孤山在宝石山前形成了起伏有致的中景,并且和白堤一起,划分了北里湖和外西湖,丰富了西湖北侧的景深和层次,在两堤三岛的格局里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景观营造——西湖的“蓬莱仙山”

白居易有赞美孤山的诗云“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这是孤山的孤岛特性所延伸的,代表非常理想的栖居仙境。所以从湖山景观营造方面,孤山是西湖的“蓬莱仙山”。


“湖天一碧”的平远和“孤山四照”的高远风景:孤山的蓬莱气质首先表现在“万顷湖平长似镜”的湖天一碧的风景,再加上“四时月好最宜秋”的皎皎明月,四面玲珑,湖山绝胜。平湖秋月衔接孤山与白堤,形成了面积不大却是沿线高潮的景观特色。


如果说平湖秋月突出的是对阔大、平远的湖景的欣赏,那么在孤山顶部登高四顾, 从而“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环顾高远是它的另一个特征。在孤山顶上,有两处以“四照”来命名的建筑——四照亭和四照阁。


四照亭选在孤山最高处,是清“行宫八景”之一。亭体量较大,采用有皇家气象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四照阁于1914年由西泠印社同人建在现华严经塔处,杭州人汪承启用“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描绘了四照阁的景致。


以石入印、因山凿园的风景印章:西泠印社可以说是一枚由篆刻艺术家刻出来的艺术水平和景观价值都极高的印章。艺术家们就像布局印章的篆刻字体一样,在园林布局中体现出巧思,把金石文化和园林营造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形成山地园林杰出的典范。西泠印社的主要建设周期从1905年建仰贤亭,到1924年建华严经塔,前后约有20年时间。以石入印,因山凿园。园林景观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西泠印社造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不同时期和谐共美营园。西泠印社建设时间跨度大,且无统一规划,后来者在充分尊重前者园林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形成整体园林。总体上因地制宜,局部灵活地对地形加以利用和改造。园林营建就像篆刻家手中的刻刀,凿出泉池、剔出台阶、搭建亭阁、巧立印章。


经典泉亭与精绝匾联所构成的风景意象:孤山里面藏着一个经典泉亭“西湖天下景”。亭子上的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高度概括了西湖的风景特色,为世人所称道。“西湖天下景”位于中山公园内,在文澜阁的北端,原是清行宫御花园一角。规模不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由山崖围合,南面是文澜阁后墙。空间元素非常简洁,一亭一池一桥,是一个非常精炼的园林景观单元。


研究它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精彩的匾额和对联对园林单元景观意境的影响和塑造。从雍正朝《圣因寺图》上可以看到,“台下为垂钓矶,峭石侧立,水中循崖,由仄径而度,矶旁为水亭。自亭而西为双桂轩,内树穹碑,恭摹皇上御书‘泽永湖山’四字,轩前古桂二株……由轩而东,渡石梁为光碧亭,亭后因山累石,岧嶤岑立,秀削玲珑,莫可名状……”,空间关系和景观特色记载非常清晰,亭名“光碧亭”。乾隆的《行宫八景图》中水池名“贮月泉”,为行宫八景之一。建筑的位置没有变,整体格局类似。


孤山观梅,千年的植物风景文化:孤山的植物文化延续千年,孤山观梅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唐代起孤山就成为杭州的赏梅胜地,尤其以红梅胜,“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宋代林逋在孤山隐居种梅,“梅妻鹤子”孤标傲世,写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把“孤山月下看梅花”作为春时幽赏的重要活动之一。至今,梅花仍是孤山的特色。孤山赏梅成为孤山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丰厚传奇——西湖的“印章文眼”

孤山文化史迹厚重。有遗世之处士林和靖先生。“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而山之著闻四方,则由宋和靖处士始”。从北宋开始,孤山就成了隐逸文化的经典符号与象征。有竞雄之志士秋瑾女士。在孤山西侧有秋瑾墓,秋瑾立像面湖而立,单手拄剑,传达了这位巾帼英雄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英雄豪气。


有存世之全书文澜阁。文澜阁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大藏书阁中唯一幸存的一座。布局遵循皇家规制,书阁建筑室内三层,外观两层,阁前园池假山,颇具画意,对研究清代藏书文化、建筑园林历史有很高的价值。有独步之印学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团体,推动了金石篆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这些丰厚的文化类型,价值非凡并影响深远,构成了西湖的“印章文眼”。


(四)场景丰富多元——西湖的“善美公园”

从城市和游客的角度,孤山功能场景丰富多元,有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图书馆,有百年老店楼外楼,有杭州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中山公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诗意生活的需求,是西湖的“善美公园”。



三、结语

孤山风景美如画,文化聚积厚。与其小小的体量相比,孤山有大美乾坤。孤山的景观美学价值是多元的,美在空间格局,美在湖山景观,美在文化传奇,美在明湖福地。孤山是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地方,是人们可以诗意栖居的美好场所。孤山园林之美代表的是杭州园林之美、中国园林之美,有无限的景观美学价值和意义,值得不断研究和学习。


//作者简介:

李永红,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编辑:荷包蛋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