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阮墩环碧”到“黄龙吐翠”——我在西湖景区工作的回忆和思考|朱燕燕
从“阮墩环碧”到“黄龙吐翠”——我在西湖景区工作的回忆和思考文字 | 朱燕燕“阮公墩”于1985年被开辟为全国首个展现宋韵文化的旅游景点,一台史无前例的仿古沉浸式体验于每晚7时徐徐拉开,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客提前乘坐画舫前往阮公墩、甫登码头,员外庄主、小姐、家丁、侍女、店小二等便在庄门迎接,庄内曲径通幽,环岛张灯结彩,使游客耳目一新,流连忘返。整场演出内容新颖,好评如潮,几乎每天都加场演出,登
阅读详情03-12 / 2025
-
花中西施——不归阆苑归西湖|朱春艳 田维娜 翁振兴 朱剑俊 陈霞 吴志荣 马骏驰 陈钰洁
花中西施——不归阆苑归西湖文字 | 朱春艳 田维娜 翁振兴 朱剑俊 陈霞 吴志荣 马骏驰 陈钰洁杜鹃既是花名,也是鸟名,杜鹃花开时节,常伴随杜鹃鸟的清澈鸣叫。杜鹃花有“花中西施”的美誉,杭州历史上有多处著名赏杜鹃花胜地,古诗词中多有赞誉。如今,寓意繁荣昌盛的“爱情之花、革命之花”在天堂杭州处处增光添彩。断桥春望宋·王镃拾翠车闲辇路尘,山南山北杜鹃春。谁家庭院东风里,飞出桃花不见人。初见杜鹃,不知是
阅读详情03-12 / 2025
-
西湖与端午节、《白蛇传》 - 韩琼
西湖与端午节、《白蛇传》文字 | 韩琼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饮雄黄酒……这些习俗,对于长江流域的老百姓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都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重午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一说是纪念屈原,也有说纪念伍子胥、曹娥
阅读详情03-12 / 2025
-
苏轼对杭州城湖关系的再梳理 - 杨金萍
苏轼对杭州城湖关系的再梳理文字 | 杨金萍自古以来,西湖就是杭州城市的重要水源,不仅为杭州的饮用水源,也是周边农业生产的灌溉水源,同时也是调节运河水位的水源。在苏轼来杭任职后重新梳理了杭州城与西湖的关系,形成独特城湖美学,并进一步平衡西湖利用的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经济利益,盘活西湖对杭州整体经济的作用。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知州任上发动疏浚西湖,这次疏浚在西湖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
阅读详情03-12 / 2025
-
西湖学研究动态 - 西湖文化印章镌刻中的文化传承 、从版画图像看晚明杭州文化环境、遗产话语权
编者按:为使读者朋友们能更好了解西湖学研究前沿,走近西湖编辑部推出「西湖学研究动态」系列,以论文汇编的形式向大家呈现西湖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本期内容的主题为:西湖文化印章镌刻中的文化传承、从版画图像看晚明杭州文化环境、遗产话语权。1、《孤山路31号》:西湖文化印章的镌刻作者:张晓玥 刘慧琪关键词:西泠印社;文人精神;移情叙述;影像语言内容摘要:纪录片《孤山路31号》聚焦“孤山不孤”的文化意象,以“西
阅读详情03-12 / 2025
-
西湖民间故事在西湖景区构建中的应用与实践 - 胡嫣朵
西湖民间故事在西湖景区构建中的应用与实践文字 | 胡嫣朵从古至今,民间故事就与旅游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生动的叙述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的旅游热情;通过聆听、重温和体悟民间故事,人们丰富了旅游体验。进入新时代,民间故事不仅是提升旅游体验的工具,更是宣传景区文化、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手段。同时,景区还可以通过创造与民间故事相关的景点扩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杭州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
阅读详情03-12 / 2025